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06节 军师
。”

“日本灭华战略应该先由北向南,再由西向东,但这样做耗时耗力并且初期成效不大,因为中国的精华地区、富庶地区都在东部沿海,而中国国都南京距海岸线也只有三百来公里。日军先打穷山恶水的中国西部,虽然能奠定最终胜利的基础,但初期油水太少,日军若先打繁华发达的中国东部,虽然一开始能获利丰厚,但也奠定最终失败的基础。日本人会选后者,共有三个原因,一是日本人急于求成且鼠目寸光,希望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内就彻底解决中国,所以没耐性走复杂路线;二是日本人贪得无厌并且日本国力薄弱,若一开战就攻取中国东部,既能迅速获得丰厚回报,也能掠夺中国东部地区的财富来弥补日本的国力损耗;三是日本人狂妄自大,认为只要拿下中国东部以及位于中国东部的中国首都南京,就可以迫使中国投降,速战速决地结束侵华战争,获得战争胜利。日本人既有速胜念头,几乎必然走由东向西路线。”

蒋纬国看着萧爻,继续考问:“中日战争已经如箭在弦,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萧爻胸有成竹:“第一是加强华北国军实力,第二是伺机在华东主动出击,第三是加强南京城防工程。”

“请解释。”

“加强华北国军实力,目的是无需多言的,在华北顶住日军南下步伐。晋冀鲁三省里,河北省最难守,全省是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山西省最好守,全省多山脉,山东省不好不坏,有黄河天险,但山东省是半岛且省内过半地区是平原,日军可随心所欲在山东半岛展开登陆;华北三省里,山西省是重中之重,只要山西省不丢,既可遏制日军南下通道,也能成为阻止日军西进的屏障;其次,国军适时伺机在华东主动出击,目的配合华北防御战略,挑衅日军、激怒日军,‘北防、东攻’,在华北战场上先下手为强,以偷袭突击方式重创日军某部,再以国都南京为诱饵,吸引和迫使日军大举增兵华东战场,加上华北挡住日军南下,那么,日军先由北向南、再由西向东的灭华战略就彻底失去可行性,我国在这场战争里就已经赢了一半;第三,全力加强南京城防工程,准备在南京打一场规模巨大的防御战,一是为国家尊严而战,二是为胜利战略而战,前者无需多言,后者意义更巨大。如果,南京在日军攻打下固若金汤、坚若磐石,拖住三十万以上日军,那么,日军的侵华重心就进一步地被吸引到了华东。南京是中国首都,日本人认为只要把南京攻下,就可以迫使中国屈膝投降,所以南京本就是他们志在必得的第一目标,如果日军再在南京城下死伤无数,刺激得日军孤注一掷输红眼,把越来越多的军力用于攻打南京,我们的战略目的不就达到了吗?日军不再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而是由东向西,走上了一条越战越难、最终必败无疑的绝路。”萧爻看着蒋纬国,目光如炬。

蒋纬国笑起来,他深深地抽口香烟,忍住心头的激动,非常诚恳地看着萧爻:“浩然兄,我原以为得到人才必须要三顾茅庐,没想到我守株待兔就得到你这样的高级人才,欢迎你。”他最后三个字已经表明他要接受萧爻的态度。蒋纬国心里很惊叹,对萧爻暗暗地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家伙的战略目光堪称超前,战略头脑堪称绝顶,对历史“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能力不亚于蒋纬国这个“手握天书、洞察天机、开外挂的历史作弊者”。

“三顾茅庐?”萧爻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与其说是刘备三顾茅庐,我看倒不如说是诸葛亮故作姿态、待价而沽。刘备去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在茅庐里等着刘备上门了。如果诸葛亮真的只想归隐山林、与世无争,那他何必学习治国韬略?又何必给自己取一个‘卧龙’的响亮名号?又何必经常放出大言,把自己说成是当代管仲乐毅?一方面做广告一方面装成世外高人,这是用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的手段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刘备需要诸葛亮,诸葛亮也需要刘备,并且诸葛亮比刘备需要诸葛亮更加需要刘备,否则他一肚子的韬略学问怎么能派上用场?他怎么能实现他的雄心壮志?他怎么能青史留名?他怎么可能真的甘心在南阳当一辈子碌碌无为的农民?诸葛亮只不过在等待时机,寻找一个值得他效力和效忠的主公。”

蒋纬国微笑起来:“浩然兄,你也是吗?所以不等我三顾茅庐上门找你,你就毛遂自荐上门来找我了。”

萧爻笑了笑,没说话,态度等于默认。

蒋纬国丢掉手里的烟蒂,重新点上一根,然后问萧爻:“你觉得南京应该怎么守?”

萧爻不假思索地道:“四个方案,弃守、坚守、固守、死守。弃守是不战而退,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保存实力以备后期的持久作战;坚守是排兵布阵,展开野战,最后在敌军即将全面包围南京时突围撤退;固守是抽调得力部队守卫南京城本身,主力大军在外延伺机歼敌策应,打一场南京会战;死守是彻底置之死地而后生,用精兵悍将死守南京、困守南京,哪怕四面楚歌、插翅难飞,也破釜沉舟、死战到底,城破之时也是全军覆没之时。”他看着蒋纬国,“如果你来决定,你选择哪个?”

“死守。”蒋纬国毫不犹豫。

“为什么?”萧爻似乎很有兴趣地问蒋纬国。

“因为…”蒋纬国目光坚毅,“杀死越多越好的日本人才是


状态提示:第106节 军师--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