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186节 惨剧争议
算继续向上海增兵,不再打防御战,而是好好地打一场主动进攻的战役,力求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到时候,我国政府在九国公约组织会议上自然底气充足、力压日本政府,迫使日本人彻底妥协退让的希望是非常高的…”

蒋纬国已经听得叫苦不迭。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哪有那么容易啊!除非这个日军师团集体坐船并且船队没有军舰护航,最后再被国军潜艇用鱼雷连人带船地送进海底,就像日军第22联队那样。原先历史上的抗战八年期间,中国军队也就差点儿全歼了日军第106师团。眼下的淞沪会战,国军只要不犯低级错误,坚持原先的战略方针,以稳扎稳打的方式打一场防御战,虽说不能成建制地全歼日军,但可以用消耗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日军付出沉重的死伤,“上海注定会丢,在丢之前让日军付出最大限度的死伤”是国军这场淞沪会战的宗旨。但是,蒋介石现在终于“按捺不住”,又要犯他的老毛病了,牺牲军事利益来达到政治目的。

“父亲,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在踌躇半晌后,蒋纬国选择直言不讳,“首先,日军单兵战斗力大大超过国军,日军一个师团(甲等师团)两万五千人,保守估计,想歼灭两万五千日军,国军不投入十万至十五万兵力是几乎无可能做到的;其次,日军内部没有派系争端,一个师团被围,其它师团都会拼死救援,上海也不大,日军现已有四个师团参战,后续部队还在不断开来,上海战场上敌我兵力密度极高,我军几乎无法打出一场纯粹的包围战和歼灭战…”

“难度是有的!但事在人为嘛!”蒋介石比蒋纬国乐观得多,“日军各部目前比较集中,但随着日军占领区的增多,日军必然会分散,各部难以兼顾,国军恰恰就能捕捉到歼敌良机!纬儿,我跟白崇禧他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你多跑跑前线,把上海战事最新进展随时汇报给我。”

蒋纬国想据理力争,但他也不敢不断地泼蒋介石的冷水,只好先敷衍:“嗯,我知道了。对了,父亲,我希望国府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揭露日军的暴行。”他取出几个厚厚的文件袋,递给蒋介石。

蒋介石接过去并打开,文件袋里是上百张照片以及几盒录影带。看了其中几张照片后,蒋介石神色凝重起来,眉宇间浮现一丝不忍神色:“这是…”

“日军在崇明岛上的暴行。”蒋纬国唏嘘道,“保守已有超过五千居民遇难,并且日军的暴行还在持续中。”

蒋纬国的心情非常沉重,甚至非常痛苦,因为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擅自改变历史”带来的负面影响。“崇明岛大屠杀”在原先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日军只在崇明岛境内制造了死难者百余人的“竖河镇惨案”),但现在由于蒋纬国的干涉,新的历史上出现了一场大屠杀。蒋纬国改组和强化了中国空军,导致日军航母舰队遭到重创,继而又导致日军在淞沪会战里丧失制空权,接着又导致日军做出了在原先历史上没做出的事,登陆崇明岛,在岛上建立了航空兵基地,蒋纬国又创建了国军特种部队,该部队突袭了崇明岛上的日军航空兵基地以及后勤物资基地,并且一把火烧了日军的伤兵医院,造成三千多名日军伤兵惨死,最终,登上崇明岛的日军后续部队无不被刺激得兽性大发,然后在岛上大开杀戒。——这一串因果逻辑是非常清楚的。对于蒋纬国来说,崇明岛居民本来不会遭到日军的大屠杀,但却因为蒋纬国改变历史,使得他们遭到了本来不应该存在的大屠杀,几千条甚至上万条在原先历史上不会死去的人命此时因为蒋纬国而死去了,不得不让蒋纬国痛苦万分。

崇明岛原有十五万余人口,在战前被撤离了大部分,还剩下三四万人,崇明岛竖河镇突袭战结束后,蒋纬国派部队和船队争分夺秒地从岛上继续撤离居民,十天时间撤走一万多,以妇女儿童优先,在撤离居民的同时,部队往岛上运送了一些武器弹药,给那些坚定不愿意离开的居民用于武装自卫以及用于以后组建敌后游击队。竖河镇突袭战是在9月3日发生的,日军第11师团第22旅团第44联队在当天傍晚登岛增援,看到竖河镇内外遍地的同伙尸骸,特别是镇子里被大火烧成废墟的伤兵医院里那些死状极惨的日军伤兵后,该联队的日军有的暴跳如雷,有的咬牙切齿,有的放声大哭,全联队无不愤恨至极,另外,第11师团早已经对中国军民恨之入骨了,因为该师团第10旅团第22联队在8月22日夜里被中国海军潜艇连锅端地送进海底,全联队淹死得近乎被全歼,如此“血海深仇”自然让第11师团对中国军民两眼发红,此时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使得第44联队彻底陷入了失去理智的群体疯狂中,不止如此,第44联队登岛后还遭到岛上一些爱国青年居民的袭扰攻击,累计死伤四十多人,可以想象,第44联队对中国人是何等的仇恨。“杀光岛上的支那人!为惨死的皇军将士报仇!”当联队长矢野长雄大佐目露凶光地拔出军刀下达这个命令后,全联队“群情激奋、应者如云”,继而在岛上疯狂地大开杀戒,七七事变后日军在中国境内制造的第一场大屠杀因此而发生。

蒋纬国已经尽力弥补和挽救了,并且他特地派海统局抽调一批得力人手潜入崇明岛内,在日军展开疯狂屠杀时用照相机、摄影机搜集日军暴行罪证,多名海统局特工为此而


状态提示:第186节 惨剧争议--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