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236节 短暂空闲 3
事本来就是为政治服务的。“父亲…”蒋纬国不得不换个话题,“日本人既已攻占上海,我看,他们马上就要打南京了,肯定会卷土重来的,我们必须早作准备。”

“这个么…”让蒋纬国很感意外的是,蒋介石脸上居然没有紧张或凝重,反而是一种怪怪的“轻松”,“纬儿你不知道,南京,很可能不会遭到攻击,这场战争,也有机会结束了。”

“啥?”蒋纬国大吃一惊。

蒋介石露出一种很有自信的神情:“你也是知道的,平津、上海这两场大战下来,日军损失惨重,但你不知道,因为损失惨重,大大超过了日军高层的预料和日本政府的心理承受,所以,日本政府高层里已经出现‘和平停战’声音了,并且还得到日本军方不少高层的支持。”

“什么?”蒋纬国愈发吃惊。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已经接到日本高层的暗示,希望德国能居中调停。”蒋介石容光焕发,“德国高层非常支持中日停战,所以会在这件事上不遗余力,日本高层很多人也已经惧怕继续中日战争会让日本彻底得不偿失,再加上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列强的支持,我看,只要我们充分把握机会,战争就可以结束了。”

蒋纬国瞪大眼睛,他思绪顿时混乱了。

蒋纬国此时已经有了政治头脑,并且海统局也给他送来了很多资料文件,其中有不少是机密文件。反复阅读并分析后,蒋纬国逐渐地理清了思绪:因为自己对历史的干涉和改变,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虽然整体大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却让日军付出了大大超过原先历史上的惨重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高层确实隐隐地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毕竟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初期,日本高层就为要不要“扩大对华战争”而产生激烈争执,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同时,国际列强也都希望中日停战,当然了,众列强希望中日停战的动机是不同的,美英法主要是担心中日战争会损害各自在华利益(也担心日本真吞并中国后,会对这几国的本土或东方殖民地产生威胁),德国则有另一种打算。众列强里,德国最希望中日停战,并且目的非常的深谋远虑。

德国政府考虑问题肯定是从德国自身利益出发的:中德无仇,日德也没有太大仇恨(虽然日本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德国趁火打劫,但除了证明日本人性格卑劣外,对德国倒没有特别大的利益损害,德国可以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原谅”日本,或者说,德国想利用日本,所以在表面上原谅日本),同时,中苏有着深仇大恨,日苏也有着深仇大恨,德国早就处心积虑想要灭亡苏联,同时还很有可能要跟美英法开战,光是中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的盟友,德国还是有些势单力薄,所以——德国想在保持拉拢中国的情况下,做一个天大的顺水人情,拉拢日本。德国想先调停中日停战,然后全力构建“德中日”三国联盟,对付苏联和美英法。说到底,对付美英,德国需要日本的世界第三的海军,另外,日本陆军也是很有利用价值的。

说白了,只要解决中日利益冲突,德中日三国的利益就是一致的。

“好高明的妙棋!”蒋纬国震惊了。

德国毕竟是把中国当成第一盟友的,所以希特勒的这个全球战略构想只是先跟蒋介石进行了一些暗示,还没有正式通告,更加没有通知日本政府,德国政府也知道,中日现在是水火不容,想要把中日都变成德国的盟友,此事必然任重道远,需要很长时间进行缓冲斡旋。

蒋介石对希特勒的这个构观上讲,蒋介石还没有那个雄心“跟着德国日本一起瓜分世界”,他只是希望能借助希特勒的帮助,停止中日战争,最好让日本吐出东北乃至台湾。希特勒是想把中日都拉上德国的战车,蒋介石则是想反过来利用希特勒,两人根本目的是不同的。蒋介石毕竟是“亲美派”,他知道德国确实很强大,但美国是超级强大,他没有那个勇气跟着德国日本一起打美国,他不敢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这是实话。虽然希特勒这个构想的可行性很低,但却很有可能真的解决中日战事,再加上美英法的助力,所以蒋介石“老毛病又犯了”。

“父亲…”蒋纬国强忍住心头各种沸腾的思绪,“咱们先不要想得太远了,您看,事实已经证明了,对付日本人,唯一的手段就是打!狠狠地打!正因为我们在平津、上海打疼了日本人,所以日本人才开始松动了。接下来,不管国际政治形势怎么变化,我们还是要考虑眼下的当务之急的。父亲,南京就要成为前线了,整军经武、准备迎战,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蒋介石虽然“幻想”,但并不糊涂,他连连点头:“我知道,我明白,南京备战肯定是要全力以赴的。想停止战争,政治手段虽然是主要的,但军事手段也不容忽视和放松。南京,肯定要好好地防御、好好地保卫的。对了,纬儿啊,我打算把你的那几支部队组编为一个师,再稍微地加强一下,你看怎么样?”

“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了。”蒋纬国笑起来,“父亲,这场战争是七月七日爆发的,七七事变,我们的国耻,我的师就叫‘第77师’吧!”

“第77师?”蒋介石哑然失笑,他摸了摸脑门,“我想想看啊…第77师…我想起来了,这个师的番号和编制还没有,行,就给你吧!”(在原先历史上,第77师成立


状态提示:第236节 短暂空闲 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