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292节 怒城 2
们能进入控制区。一开始,马威龙等军官倒没有太在意,命令部队“按照老规矩办”,意思是放行,并把百姓们集中在龙潭镇,施行保甲连坐制度,互相监督、互相监视,清理掉混在其中的“杂质”(日本间谍、汉奸),最后送到南京城内编组入住,但是,部队报告,“这批老百姓非常多”。

“有多少?”马威龙吃了一惊。

“超过一万。”部队报告道。

“这么多?”马威龙愈发吃惊,谢承瑞说道:“日本人怎么一下子送来这么多?以前最多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的五千多人,接下来每次都是一二千甚至三四百的。我觉得,不对劲。”

陈克非提议道:“汇报给旅座吧!”

三名军官随即打电话给第3旅旅长胡启儒,得知胡启儒根本不在,说去城里办公务了。听到这个说法,三名军官都露出不屑神色,因为他们知道,胡启儒实际上是去城里嫖娼去了。

此时的南京城是一座军令森严的军城,城内军民所需吃的、穿的、用的,都被实行了严格的战时军管配给制度,换句话说,东西都不要钱,由宪兵团统一发放,只不过,有一样东西还跟以前一样是需要钱的,就是逛窑子。蒋纬国组织了一大批烟花女子,目的无需多言,值得肯定的是,那些烟花女子都是爱国的,她们用自己的身体来爱国,但她们并非打算死在南京的人,她们只是受蒋纬国的聘请,冒着生命危险在这里“工作”(蒋纬国保证她们一旦想走就会立即安排飞机或舰船送她们走),她们与南京城内男性军民的“交易”仍是要钱的,道理很简单:总不能强行规定她们每天“免费接客”多少次吧?那样肯定太粗暴,太不尊重她们了,蒋纬国还是十分爱护她们的。另一方面,勇于参加南京军的官兵,报酬是很丰厚的,军饷翻倍,抚恤金提前发放,他们手里的钱除了寄给家人,在南京城内除了逛窑子也没什么别的用途了,同时也需要注意,南京军官兵们不是想逛就能逛的,需要等兄弟部队接防阵地,自己奉命能退到城区内休假几天才有时间去,但高级军官显然有机会钻空子。胡启儒就这样。胡启儒是少将旅长(他在战前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少将旅长,教导总队被编入第99师后还是少将旅长),一个月160元薪饷,南京之战前,南京军每名官兵被发放了一年半的军饷,一年军饷是阵亡抚恤金,半年军饷是作为参加南京军的特别奖励,他被发了2880元的薪饷,按照南京城内此时的“市场价”(是以前的三倍),他可以嫖上百次(反正吃饭穿衣不要钱),并且他部队在龙潭镇多次击退日军第5师团,让他又得到几千元的嘉奖,所以他完全有钱“花天酒地、左拥右抱”。

南京军的十万将士里,级别越低,就越是要铁了心地跟日军死战并战死的,级别越高,思想就越有“杂念”,不排除大部分高级将领也是铁了心地打算死在南京的,但确实有不少高级将领报名留在南京是出于一种投机心理,被处决的宋尚鲁是那种人,胡启儒也是那种人。另一方面,留在南京确实是有很大死亡风险的,自然而然,“既然随时会死,何不及时行乐?”,基于这种思想,胡启儒这种人越来越放纵自己,说不定明天就死了,今天干嘛不好好地享受?

一时间找不到上级的马威龙等军官有些无措,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他们更加焦急,十多名被日军释放的百姓来到龙潭镇阵地上,眼中含泪地告诉马威龙等军官,他们都是昆山老百姓,被日本人像赶猪一样赶到日本人停在长江上的五艘船里,每艘船都不大,但却挤了两千来人,船上老百姓无不痛苦不堪,但他们想到自己马上要进入国统区,所以咬牙坚持着,没想到五艘船里有一艘在江阴附近突然触雷,被水雷炸掉了半个船头,船上人口密度极大的老百姓顿时血肉横飞一大片,被炸死三百多人,被炸伤四五百人,另外又落水淹死了上百人,日本人说“炸毁船的是中队的水雷,所以,受伤的中国老百姓自然是中队去救治”,因此日本人对受伤老百姓不闻不问,继续开到南京附近江段并把他们驱赶下船。

“老总啊,救救那些受伤的老百姓吧!一个个太惨了!日本人根本不管。”

“我孙女被炸飞了一只手,血流不止,就快不行了!求求你们快点救人吧!”

“已经有二三十个受伤的人活生生地疼死了或流干血死了,快点救救我们吧!”

百姓们苦苦哀求不止,甚至有人跪下来放声大哭,凄惨不已。

马威龙等军官都心如刀绞:“好,你们快点过来,优先把受伤的人送过来。我们立刻安排医生给受伤的人救治。”

“谢谢官长!谢谢老总!”“唉!还是自家关心我们啊!”百姓们都泪流满面。

第3旅的官兵们急忙放行,夹在日军和南京军之间的昆山百姓们立刻一窝蜂地跑过来,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人群里哭声一片,既有喜悦的哭声,也有酸苦的哭声,为首的百姓们或抱着或扶着或抬着或背着一个个浑身鲜血淋漓的受伤者。马威龙急忙安排部队的军医上前抢救受伤者。“团座”一名军医军官神色为难地在马威龙耳边低声道,“救治受伤百姓是需要消耗很多药品的,特别是青霉素,可是我们后方医药工厂的青霉素产量并不大,如果把太多青霉素用于救治受伤百姓,那么,我们受伤弟兄怎么办?”他显得非常为难地叹口气


状态提示:第292节 怒城 2--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