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293节 怒城 3

后世有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无敌的,一种是不要命的,另一种是不要脸的。在原先历史上,轴心国三大成员国里,德国人不要命但要脸,意大利人要命但不要脸,至于日本人,则非常令人望尘莫及地同时具备着“两大无敌特性”,既不要命也不要脸。说白了,日本人既穷凶极恶又没有底线,光凭日本军队是二战中各国军队里唯一大规模使用毒气武器的军队的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了以上论断。在此时的南京战场上,被南京军逼得黔驴技穷且狗急跳墙的日军,正式用上了“绑架平民充当挡箭牌”这种极度令人不齿的手段。前一周内,日军有模有样、一本正经地把大批苏南沦陷区平民送到南京军阵地上时确实是“客客气气”,那是有原因的,一是为了收殓阵亡日军的尸骸,二是为了在西方媒体前演戏,为以后能推卸责任时抵赖狡辩进行铺垫,三是为了麻痹南京军,眼下,目的已经达到,日军自然原形毕露、图穷匕首见。既然日军能在空袭中毫无廉耻地明文规定“轰炸敌方平民居住区可以严重打击敌方反抗意志”并付诸行动,那日军在地面作战中直接用敌方平民充当人盾也是不足为奇的。在原先历史上,美军攻打琉球群岛(日本人称为冲绳群岛)时,岛上日军就用琉球平民充当肉盾,琉球群岛当时已经被日本吞并了,在名义上是日本本国领土的一部分,琉球平民在名义上是日本人,但日军根本就不在乎琉球平民的死活,自然而然,日军更加不在乎中国平民的死活。

“杀给给!”日语的狼嚎声中,混在难民人群里的日军疯狂地且毫无顾忌地全力开火,继而蜂拥着冲到了南京军在龙潭镇的防御阵地上。

“弟兄们!打鬼子!”罗龙、黎希等军官两眼喷火、浑身冒汗地怒吼道。

官兵们愤怒地操起手中的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炮手们则架起掷弹筒、迫击炮、步兵炮,但都随之纷纷陷入手足无措中。阵地上一片混乱,上千难民夹在南京军和日军之间,有的难民在阵地上四处乱跑,有的难民在阵地前一窝蜂地向阵地上跑,日军不断轰击扫射来的炮弹子弹一方面给官兵们、难民们造成了极大死伤,一方面又给难民们造成了极大的恐惧,魂不附体的难民们拼命地冲向官兵们,日军则跟在其后或混在其中一拥而上。现场哀鸿遍野、哭喊震天,男人的叫喊声、女人的哭泣声、孩子的惊恐哭声、受伤难民的惨叫声、死者家属的绝望呼喊声让官兵们心如刀绞、振聋发聩,面对混在一起的难民和日军,官兵们几乎无法开火,一旦开火,必然误伤到难民,日军则是毫无顾忌、肆无忌惮,迫击炮弹、掷弹筒炮弹、手榴弹一起劈头盖脑地飞舞过来,子弹更是扫射得犹如怒剑狂花。南京军阵地上,电闪雷鸣、血雾翻滚,被炸死的官兵平民一起血肉横飞,被子弹击中的官兵平民一起手舞足蹈地倒下去。

“怎么办?怎么办?”黎希等军官切齿拊心地望向罗龙。

罗龙感到自己的脑子几乎要爆炸了,他很清楚,官兵们完全是一边倒地挨着日军攻击,毫无还手之力,官兵们想要反击日军、杀日军,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开火扫射,对着混成一团的难民日军一起开火,杀得日军跟难民一起齐刷刷地倒下去,但是,罗龙实在无法下达这个命令,军人是保护自家平民的,否则,军人有何意义?军人怎么能对自家平民开火?罗龙双拳握得咯咯响,他嘶声吼道:“不许误伤平民!上刺刀!上刺刀!准备白刃战!”

在日军弹雨里完全抬不起头的官兵们忍住愤怒和泪水,以单发点射还击日军,冲锋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都不敢用,同时给步枪上刺刀。战局已经是一边倒,反击火力低弱的官兵们成群结队地跟同样成群结队的平民一起倒在日军的机枪火力网里,大批愤恨得无法控制住情绪的官兵们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怒吼着冲进日军和平民的混乱人群里,试图用刺刀反击日军,但基本上都倒在日军的火力网里。后世很多中国人因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影视剧的误导,以为日军信奉武士道精神,所以会在肉搏战中堂堂正正地参战,甚至会在拼刺刀前退掉枪膛里的子弹,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日军在拼刺刀前会打光枪膛里的子弹,因为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白刃战中开枪很容易穿透中国军人身体而击中同伙日军,并且日军还会在阵地侧后方悄悄地布置一两挺轻机枪,然后故意冲上来拼刺刀,引诱中国军人被机枪扫射。

罗龙的三个连共有八百多名官兵,曾在日军一个联队的猛攻下坚守住阵地,但在眼下,他们却被混在难民人群里的日军一个大队给打垮了,八百多名官兵战死五百多人,另有数量更多的平民一起死在阵地上。望见这一幕,罗龙悲愤悔恨交加,拔枪自尽,但被参谋长黎希拉住并拖着后撤了。实际上,不只是拦江闸阵地,南京军在龙潭镇的多处阵地都已经被突破或即将被突破,包括主阵地黄龙山。超过五千名难民被日军驱赶着涌向黄龙山,一个联队的日军则紧随其后或混在其中。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自然远不如军人,眼看着难民们即将抵达南京军阵地,后方日军用几门轻型榴弹炮向难民人群轰射了几发炮弹,霹雳雷霆间,难民们立刻炸锅般魂飞魄散地跑向南京军阵地,冲得官兵们阵脚大乱,紧随其后或混在其中的日军立刻发动强攻,靠


状态提示:第293节 怒城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