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352节 转战徐州 2

南京附近长江江段的江面上,一支船队正在慢慢地驶出南京下关码头,开往长江上游的安庆等地,十多艘中国海军的炮艇、鱼雷艇在船队周围保驾护航,十多架中国空军的战斗机、轰炸机在船队上空环峙戒备。长江两岸,凶神恶煞的太阳旗下,日军看着这一幕,无动于衷,日军大炮也只是昂着炮口,引而不发。

这是中日两军在德国居中调停下的结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根据德国的建议,包围住南京城的日军暂时放开包围圈一角,让南京军把伤员、病员、老弱妇孺送出南京城。南京军肯定很愿意,日军虽然不情不愿,但也给予了同意,但提出额外的要求:中方所有船只离开南京城时日军不进行检查,但中方所有船只进入南京城时日军要进行检查。换句话说,日军只准南京城内有东西出来,不准有东西进入南京城,以防止中方往南京城内增兵和输送物资。日军之所以会同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被南京军、被蒋纬国打怕了,特别是蒋纬国近乎疯狂的报复手段,更是让日本人心惊肉跳,发生在日本本土的那些“恐怖袭击事件”让裕仁天皇也有些不寒而栗,所以日军已经不太敢再在中日战争里使用那些“具有日本特色的特殊手段”;二是为了遮羞和自我美化,南京地区的疫情是日本人实施细菌战搞起来的,但日军宣称是战场上死亡军人太多导致的,由于细菌是中日两军共同的敌人,日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允许南京军把伤员、病员送出南京城,减缓疫情的继续弥漫,自然是非常合乎情理,可以被日军用于往自己脸上贴金以及推卸责任(日本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大日本皇军是一支文明之师,虽然南京城的支那军是皇军的敌人,但大日本皇军考虑到支那平民毕竟是无辜的,所以帮助支那军抗击疫情等等);三是为了讨好德国人。对于德国人,日本人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素来媚强凌弱的日本人非常羡慕甚至是仰慕德国人,因为德国人的实力是明摆着的,德国人的科技、军事、工业、制度、体系、做事效率、民族精神都让日本人相当推崇和敬佩,日本军方里,日本陆军最甚,因为德国陆军是公认的世界第一,素来是日本陆军学习和见贤思齐的对象,能跟“偶像”结盟,自然是日本陆军最渴望的事,并且德日两国不存在太大的利益冲突和民族仇恨,恰恰相反,德国人憎恶的美英法苏也都是日本人的假想敌,日本海军虽然没有日本陆军那么狂热(日本海军的假想敌是美英法荷,跟德国结盟的话,德国海军是无法帮助日本海军对付美英法荷海军的),但日本海军内同样有一大批死硬的“亲德派”“德粉”,可另一方面,德国这两年来却越来越疏远日本,反而跟日本的死对头中国越来越亲密,甚至还大力援助中国抗日作战,导致日本高层心态很矛盾,一来难以接受德国的做法,二来仍然想向德国投怀送抱。实际上,日本也没有别的选择,世界八大国,美、德、苏、英、法、意、日、中,除了德国,其余六大国都几乎不可能跟日本做朋友,美日存在利益冲突,中日存在民族仇恨,苏日存在积怨争端,英法跟美国穿一条裤子,意大利则跟德国一个鼻孔出气,因此,日本最完美最合适的盟友就是德国了,所以日本一直“放不下”德国,仍然念念不忘想要跟德国结盟(在原先历史上,德国在1941年前一直在援助中国抗日,日本虽然很不满,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是日本尊崇德国,二是日本除了德国也没有别的选择,此时也一样,并且情况被进一步加深。)。眼下,既然德国人发话了,日本人肯定要听的,毕竟要给德国人一个面子的,所以日军才破天荒地允许南京军往城外撤离伤员、病员、老弱妇孺。

对于日本人“良心发现的好意”,南京军则将其“利用”了。离开南京城的那些船只里,只装了少部分的伤员、病员、老弱妇孺,都在甲板上和第一层船舱里,至于第二层、第三层、底层船舱内,则装满了南京军的精锐兵员。换句话说,南京军借助这次机会,偷偷地往城外输送兵员。对于这一点,日本人确实大大没想到,因为南京军已经兵力严重不足,应该需要向城内运兵,而不是向城外运兵。

“什么?我们偷偷向城外运兵?”听完萧爻的提议,唐生智、蒋纬国、萧山令、王耀武、陈明仁等将领都难以置信。

“诸位长官,是的。”萧爻神色严肃地点点头。

“这...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啊!”唐生智感到不可思议,“我们现在还有两万余精锐老兵和三万余民兵可以继续作战,满打满算就五万多人,并且一半多是民兵,虽然那些民兵基本都具有实战经验,但他们仍然是民兵啊!三万民兵,折算只能顶得上一万老兵。十万南京军,如今只有三万南京军了!我们兵力严重不足,还抽调部队出城?”

萧山令也感到很吃惊:“根据最新情报,经过整顿后,日军的华中方面军还有8个日军师团、3个韩军师团、2个台军混成旅团、2个日军重炮旅团,其中,第9、第18师团分别在苏北和浙北,不在南京战场,韩军3个师团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负责维持治安,也不在南京战场,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包围着南京城的日军共有6个师团和2个台军旅团、2个重炮旅团,这些部队满员程度有七八成,总兵力约15万上下。十五万日军就在城外虎视眈


状态提示:第352节 转战徐州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