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35节 只进不退 1

南京军的“九月风暴”行动展开后,可以说是进展神速、战果辉煌,伤亡总数仅一万五千余人,却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先后取得了收复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新疆的重大胜利,不可不谓之震古烁今、功勋盖世。当然了,客观上讲,南京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最大的原因还是“趁虚而入”,因为南京军在这一系列行动中基本上没跟苏军主力发生交战。得之容易守之难,南京军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真正的考验是坚守国土,迎战苏军主力反扑。

自己再度大幅度地改变历史,让中国蒙受的苦难和损失再次得到极大的弥补,蒋纬国自然很高兴、很自豪,但他也非常冷静地看到了初期胜利表面下的隐患和危机。蒋纬国此时面对的麻烦主要有三件:

第一,苏军主力接下来的大举反扑,南京军即将迎来真正的恶战;

第二,日军这个暗怀鬼胎的“盟友”在关键时候很有可能消极罢工甚至背后暗算;

第三,国内的社会舆论风暴。

对于第一点,蒋纬国和南京军高层在开战前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日军不可能帮助南京军把远东苏军都消灭光,很大一部分的远东苏军还是要南京军亲自去扛的,至于第二点,其实跟第一点是因果关系。日本人并不傻,他们看得出,他们在黑西战场上跟苏军打得两败俱伤,真正的赢家是在背后坐收渔人之利的南京军,南京军趁着苏军主力被日军牵制,轻而易举地收复了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新疆,日军流汗流血、累死累活,基本上给南京军做了嫁衣,很显然,哪怕中日现在是盟友,如此现实也让日本高层很不乐意。狠狠地大战一场后,苏军和日军都发现继续跟对方打下去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苏军不想跟日军死拼到底,日军也借坡下驴、顺水推舟,向德中声称他们已经尽力了,日军已经跟苏军拼得元气大伤、油尽灯枯了,无法继续跟苏军作战,所以不得不跟苏军议和停战,自然而然,那几十万实力尚在的苏军会调过头打南京军,那么,日军接下来会怎么做呢?积极而大力地配合、援助、支持南京军?这几乎不可能;隔岸观火、见死不救?极有可能;趁火打劫、浑水摸鱼,背后暗算南京军?肯定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先前南京军趁着日军跟苏军死拼而大捞特捞、大赚特赚,眼下日军未尝没有打算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趁着南京军跟日军死拼,也大捞一把、大赚一笔。

前面是强敌,身边是居心不轨的“盟友”,南京军处境可想而知。

最让蒋纬国烦恼的是第三点,国内的社会舆论。蒋纬国做事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因为他是“大人物”,所以他的战略思想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乃至完全改变了中国此时的国策,先前的中日议和停战,紧接着的中日结盟,再到眼下的中日联手对付苏联,每一件都引起了国内各界的思想动荡和舆论狂澜。中日议和停战和中日结盟带来的风暴还在翻江倒海,此时中日联手对付苏联更是不亚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更庞大的、堪称铺天盖地的轩然大波。

“反对卖国!反对联合日本!”

“联合苏联!打败日本!收复失地!”

“苏联是朋友!日本是敌人!”

武汉、北平、济南、太原、承德、重庆、西安、郑州、长沙、南昌...国统区内几乎各大城市都发生了浩浩荡荡的游行示威活动,超过五十万人次的热血学生、爱国青年走到大街上,汇聚成长龙般的队伍,抗议国民政府“不顾大片国土还被日本人侵占、大量同胞还被日本人奴役的沉痛国耻和血海深仇,居然停止对日作战,甚至还跟日本人合伙打曾经帮助中国抗日的苏联人的倒行逆施之举”。全国各地都发生了打砸日商在华境内开办的商店、工场、工厂、公司、企业的事件,同时伴随大批焚烧日货、呼吁抵制日货、停止中日经济合作的抗议活动;日占天津、日占上海与国统区的交界处,大批热血学生和爱国青年冲击中日军队设立在停火分界线上的关卡,要求国军打进天津、上海,收复失地;热河省和辽宁省的交界处也发生了相同的事情,数以万计的流亡东北人(以东北流亡学生为主)义愤填膺地想要冲过国统区和日占伪满洲国的“国界线”,回到东北老家。南京军收复热河后,由于热河是东北四省唯一被国军收复的省份,并且距东北三省最近,因此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南方的东北人纷纷汇聚向热河,使得国统区内东北人十分之九以上都集中在热河,总数达到三十万以上,并且蒋纬国也有意把热河作为南京军收复东北三省的前沿基地以及对日占东北三省展开政治战、宣传战、舆论战等非军事行动的桥头堡,所以热河省境内此时“东北人云集”,不但有大批流亡关内的东北平民,还有原东北军此时剩下的主力部队。

西安事变后,发动该事变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小西北军(第十七路军)遭到蒋介石的全面整顿(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清洗”,但蒋介石的“清洗”比斯大林的“清洗”要温和得多,蒋介石的“清洗”是基本上不杀人的),首先,小西北军被整顿为第38军(军长孙蔚如)和第98军(军长冯钦哉),共4个师:第、第169师,其中,冯钦哉以及部分小西北军的高级军官心向中央政府,所以第98军等部先后主动投顺中央军,在战争期间经过一定“改造”,成为中央军


状态提示:第435节 只进不退 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