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40节 舌战群儒 3

“当然没有!”蒋纬国义正词严,“国府从未放弃过一寸沦陷的国土!包括台湾在内!给国府扣这个帽子的人,真是其心可诛!是,我们还有大片国土在日本人的手里,我们当然做梦都想要收回来,但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如何收复?我们已经打得倾家荡产了,就是想打下去都没有那个能力打下去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岂不愚蠢?岂不是拿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做赌注?如此行径,是政府应该做的吗?收复失地,是量力而行的,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急于求成。一个人可以逞匹夫之勇,一个政府怎么能逞匹夫之勇?卧薪尝胆,报仇不晚!更何况,通过议和停战,通过在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我们从日本人那里兵不血刃地收复了好几个省的国土!这些,不是重大的胜利吗?为什么某些人总是抓着政府没完全收复失地不放,却故意对政府努力收复部分失地采取选择性失明?不顾国情、不切实际地苛求政府做到最好,同时又避而不谈政府已经取得的种种成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意的刁难!要么是糊涂,要么就是故意装糊涂!”

一位姓储的评论家、报业家严厉地质问道:“此次日苏开战,正是我国趁机出兵东北、收复东北的好机会!为何我国不出兵东北、不打击日军,反而跟日本人同流合污打击帮助过我们的苏联人?”

蒋纬国看着这位储姓代表:“打日本,是为了国家利益,打苏联,也是为了国家利益,如果打苏联获得的国家利益超过打日本获得的,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跟日本人联手打苏联人?储先生难道看不到我们虽然延缓了收复东北三省的进度,却成功收复了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以及阻止了险些就要被分裂出去的新疆吗?”

储姓代表有些语塞,但仍然追问:“国府到底何时收复东北三省、津沪二市还有台湾?空口毕竟无凭,我们需要看到国府的实际行动!”

蒋纬国不冷不热地道:“储先生此问莫非是帮助境外势力打探我国的国家机密?阁下想要知道,我可以如实相告,但阁下知道后,必须在这里暂住,从而防止国家机密遭到外泄。对于阁下的问题,我该怎么回答?如果我告诉你,我们准备通过和谈收回东北、津沪、台湾,日本人得知后立刻明白,原来中国政府不想打;如果我告诉你,我们准备通过武力收回失地,日本人得知后立刻明白,原来中国政府暗地里磨刀霍霍、准备战争。不管哪一种或是第三种,国府的底牌都被日本人得知了,继而必定陷入被动。储先生,你如此的咄咄逼人,真的愿意承担泄露国家机密的后果吗?况且,你区区一人之躯,有何资格承担泄露国家机密的后果!”

储姓代表哑口无言,蒋纬国发问道:“储先生,请问日本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当然是敌人!”

“再请问苏联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这...”储姓代表迟疑了一下,回答道,“起码暂时是朋友。”

蒋纬国冷笑一声:“好一个‘朋友’啊!哪怕前面加上暂时二字,也是对朋友二字的侮辱!”他指点着身后的三幅巨型油画,声色俱厉、怒发冲冠,“看看吧!睁大你们的眼睛!好好地看看!忘了这些北方失地了吗?忘了海兰泡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的那些到现在仍然死不瞑目的同胞了吗?诸位啊,可还记得我们的海参崴吗?这个远东的不冻港在被沙俄夺去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而这个词语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征服东方’!俄罗斯人用这个狂妄的地名宣告着俄罗斯帝国的疆界已经越过乌拉尔山脉,穿过辽阔无垠的整个西伯利亚,直到太平洋西海岸,完成了征服东方的伟业!而海兰泡,在被沙俄夺去后则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思是‘报喜城’,取意于在该城在签署《中俄瑷珲条约》后向沙皇报喜,因为俄罗斯终于占据了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黑龙江流域!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国耻!”

蒋纬国激动起来,他努力克制住心头的情绪:“我接下来的话不带任何个人感情立场,只是在阐述历史事实,请诸位认真听好。

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该条约基本上还算平等,划分了中俄各自的领域范围,但就在同一年,外兴安岭和额尔古那河以西共约25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署后被沙俄吞并;

1727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署《恰克图条约》,继而将贝加尔湖以南以及贝加尔湖西南共约10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吞并;

1840年,我国中亚藩属国哈萨克国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我国中亚藩属国布鲁特国约1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陆续吞并;

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署《中俄瑷珲条约》,继而将外兴安岭以南和黑龙江以北的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我国国土吞并;

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署《中俄北京条约》,继而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吞并;

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署《塔城界约》等多个不平等界约,继而将从沙渍达巴哈至葱岭之间的约43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吞并;

1868年,我国西域藩属国布哈尔汗国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吞并;

1876年,我国西域藩属国浩罕国约3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沙俄吞并;

1881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署《伊


状态提示:第440节 舌战群儒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