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67节 烽火连天 2

阿拉木图之战是中国参加苏联战争的第一仗,战况激烈但比较顺利,因为南京军为此准备充分,可以说是“蓄谋已久”。阿拉木图是中亚重地,苏军在此驻有重兵,正规军包括两个师,第68师和第83师,另有八个民兵师,总兵力约七万,数量差不多是攻城的南京军第17师的两倍,但兵员质量并不高,一来中亚是苏联国土范围内遭威胁程度比较低的地方,所以驻扎在这里的都是二三流的部队,二来德国全面进攻苏联后,急于堵住东欧漏洞的苏军高层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精锐部队大多都调往了东欧前线,使得中亚苏军的“质量”更是雪上加霜。不过,远东战争后,由于中苏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加上苏军高层也判断中苏一旦开战,中亚极有可能是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因此加强了中亚驻军的实力,但因为各种原因,所以整体上的提升程度比较有限。开战前,包括第68师师长马尔科夫上校在内的一批苏军中高级军官被南京军“诱杀”,也是导致苏军开战后被南京军打得猝不及防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为工业、经济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中国军队是落后的,整体上大不如德军、苏军等工业强国和经济大国的军队,但是,南京军是中国军队的精华,参战后打头阵的第17师等部队又是南京军的精华,这就使得阿拉木图战役中的第17师在各方面都不逊于德军,并且超越苏军。如果蒋介石在阿拉木图前线,他一定非常震惊,他一定非常怀疑这支武装到牙齿、机械化程度极高、火力异常凶猛、战斗力异常强大的军队究竟是不是他的国民革命军的一员。

战斗爆发于半夜,双方飞机都没有参战,火炮成为战场上的重火力来源。南京军超过四百门大口径火炮一起朝着阿拉木图怒绽雷霆,炮击声几乎震翻了整个阿拉木图,炮火更是染红了整个夜空,全城迅速陷入一片火海。阿拉木图的居民们都被这幕突如其来、恢宏至极、恐怖至极的战争景观给吓得傻了,冰雹般的炮弹密集地撕裂着空气,发出摄人心魄的尖啸声,落弹处的建筑物在爆炸中犹如硬纸板做的玩具般或轰然倒塌或四分五裂,全城建筑的窗玻璃都被震得粉碎,哗啦啦地倾泻而下,房屋像地震般剧烈颤抖着,梁柱在嘎吱嘎吱作响,铺天盖地的硝烟犹如乌云般笼罩在城市上空,城市本身也被乌云般的烟尘给淹没了,黑暗的天空和黑暗的城市一起电闪雷鸣,人在持续得没有间歇的巨响中被震得失去听力。半个多小时内,第17师的重炮部队便倾泻了超过五千发大口径重炮,中小口径的炮弹更是不计其数,遍地开花的火球和飓风般的冲击波炸得整个城市满目疮痍,天崩地裂的炮火和天旋地转的爆炸声中,战争的强大破坏性被尽情地释放着,城区天塌地陷、天翻地覆,一片片城区在沙尘暴般天昏地暗的烟尘中化为乌有,残垣断壁间血肉横飞、尸骸如麻,熊熊火光映照得方圆二十多公里内亮如白昼。参战的南京军炮兵们无不既大汗淋漓又痛快淋漓,炮兵部队总指挥李汝炯兴奋得大呼小叫:“妈的!一口气打这么多炮弹,真是太过瘾了!以前从来没有这么阔绰过!”

师长冯圣法听得有些感慨,中国军队很穷,这样阔绰一两次还可以,每次都这样早就倾家荡产了。中日战争前,中国军队不如日军,奋斗至今,差不多跟日军一样了,但跟德军、苏军又有很大的差距。

南京军炮兵部队之所以能阔绰,除了难得地奢侈一把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开战前,李汝炯找到副师长黄百韬:“副师座,根据作战计划,炮兵部队在开战后要竭尽全力地打击苏军的重要设施,但是,苏军的一些重要设施在城内,跟居民区靠得很近,炮火容易误伤的...”

黄百韬不动声色地问道:“城内住的是咱们自家中国人吗?”

“不是。”

“那不就行了?保护苏联平民是苏军的责任,你替人家操什么心?”

心领神会的李汝炯和炮兵们在接下来的炮击中根本就不管阿拉木图居民的死活,炮弹不分青红皂白地轰向城市,以杀伤苏军、打击苏军为唯一目标,弹弹都炸起漫天飞舞的断手断脚和滚滚瓢泼的血雾红云,一半是苏军的,一半是当地居民的,全城哀鸿遍野、曝骨履肠。

“杀!”愤怒的吼声中,攻城的南京军长驱直入、势不可挡地蜂拥入城。

惊恐万分的阿拉木图居民们瑟瑟发抖地看着涌入城内的中国军人与苏军展开着疯狂的厮杀。参战的南京军官兵除了人数只有苏军一半外,在其余方面上都拥有极大的优势,不但抢占先机,并且装备比苏军精良,弹药比苏军充足,火力比苏军强大,战斗素质比苏军过硬,战术比苏军老练,实战经验比苏军丰富,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更比苏军顽强和坚定...正因为如此,战斗打响后,阿拉木图虽然还没有拿下,陈明仁、冯圣法、黄百韬等高级军官就已经在商讨拿下阿拉木图后的下一步行动了。

“武汉方面要求我们十二个小时内拿下阿拉木图,北平方面要求我们六个小时内拿下阿拉木图。”陈明仁看着冯圣法,“我要求你们三个小时内拿下阿拉木图。”

冯圣法笑起来:“看来,二公子比委员长更了解我们,军座您又比二公子更了解我们。我估计,委员长此时在武汉正在胡思乱想、患得患失,二公子嘛,或多或少也有忐忑不安吧!”

陈明仁笑道:“做得到


状态提示:第467节 烽火连天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