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509节 跨湖奇袭 2

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三场大战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苏联的存亡,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后的对外通道,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斯大林格勒则是苏联高加索产油区的最后屏障,这三座重镇如果全部丢失,苏联必亡无疑,如果丢失其中两座,苏联虽然还能进行垂死挣扎,但大势已去,几乎没有可能东山再起,如果只丢失一座,苏联的处境肯定进一步恶化,不过,苏联还会有机会继续苦撑下去。交战双方都很清楚,时间已经不多了,俄罗斯冬季已经来临,只要熬过这个冬天,苏联就能获得二三个月的喘息时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是苏联急需的了。为了打好这三场大战,苏军可谓是“精兵猛将齐出”,并且不择手段,急红眼了、急疯了的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极端得近乎泯灭人性的手段。基辅一战,苏军降者遍野,而列莫斯三战,苏军降者很少,德军对此大感疑惑,列莫斯战场上的苏军虽然依然战术低劣,但都死战不退。通过俘虏供述,德军得知,斯大林为防止苏军再出现大面积投降事件,命令特务头子贝利亚成立若干支内卫部队,将参战苏军将领和官兵的家属全部拘禁关押起来,一旦打败仗或投降,直接枪决其家人。就以莫斯科为例,几十万苏军在城外拼死抵抗德军,在他们身后的莫斯科以及莫斯科附近的一系列城镇内则关押着他们的家人,这些军人家属一方面在城镇内工厂里充当工人干活,一方面被扣押为人质,如果某支苏军部队打得不好,这支苏军上至将军下至士兵的全家都会被处决。斯大林命令中的“打得不好”,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大面积投降或全体投降的事件,二是参战后一触即溃,没有命令就擅自转移或撤退,所谓“打得好”,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打败了对面德军,二是死战到底,直至全军覆没。“要么胜利!要么牺牲!”“不许投降!不许后退!”“苏联红军没有被俘者!失踪了,不管是被俘还是投降,都被视为被俘!都是叛徒!家属一律处决!”一系列杀气腾腾的命令迫使已经没有斗志并且士气低迷的苏军官兵不得不拼死战斗。德军很快就感受到斯大林这一系列铁腕手段的效果:对面苏军要么打败了自己,要么在得到命令后才进行撤退或转移,要么以集体自杀式的方式不停地冲锋,直到全部死光,投降者确实少了,被打溃的苏军部队也不多了。莫斯科战场上曾出现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苏军某中校旅长带着本部一个旅进攻德军一个旅,死伤过半后全旅溃散,结果,该旅包括旅长在内的三千八百多名官兵的一万一千多名家人全部遭到处决。

除了用以家属为人质逼迫苏军拼命战斗外,苏联当局还以完全能用“草菅人命”这个成语来形容的手段把不计其数的苏联平民送上战场填补漏洞,从六七十岁的老者到十来岁的孩子,全部都被强迫“为保卫祖国而献出生命”。数以百万计乃至千万计的苏联平民被补入苏军部队里,绝大部分人连军装都没有,并且几乎就没进行训练,直接被赶上战场。实际上,战至此时,苏联人的“军民”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军队就是民众,民众就是军队,唯一的区别就是原先的正规军部队会被视为主力,新补充入军队的民众则完全被视为炮灰、消耗品。德军的军事报告里,“苏军”这个词语出现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含糊的词语“苏联人”,用博克上将的话说,“我们已经分不清苏联军人和苏联平民了,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区分了,战场上,穿着军装的苏联人、穿着平民衣服的苏联人、拿枪的苏联人、没有拿枪的苏联人,混合在一起,不停地冲向我们,看样子,在斯大林的心里,只要是苏联人就是苏联军队的一员。没有训练、没有武器、没有军装,都无所谓了,只要有‘苏联红军’这个称呼,那些苏联平民就是苏联军人了”,“虽然真正的苏军和那些临时被当成军人使用的平民都是苏军,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真正的苏军是有制服的,并且一人一支枪,那些临时被当成军人使用的平民则是没有制服的,并且两个人甚至三个人一支枪”。...各种丧心病狂的战术开始被苏军不断地、越来越多地使用,比如,苏军某个师夜袭德军某个团,双方混战在一起,结果苏军的后方炮群不分青红皂白地对苏军德军一起进行炮火覆盖,炸得自己人和敌人一起血肉横飞,继而取得了“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的“胜利”;在某次进攻中,苏军一个师长奉命攻击德军的一个据点,他先调动上万苏联平民(这些苏联平民没有军装,没有得到训练,武器也严重不足,但被宣布他们已经是苏联红军战士)冲击德军据点,被德军杀得尸横遍野,这个苏军师长用这种冷血的办法达到消耗德军弹药、试探德军火力分布位置的目的,当苏联平民死光后,他再率领部队发动进攻,拿下了因弹药不足而陷入不利的德军据点,并因此而得到斯大林的嘉奖,认为他“智勇双全”,因为斯大林完全不在乎人命,他此时只在乎胜利。

“不要告诉我‘我们死了多少人’,我只想听到‘德国人死了多少人’!”这句冷酷无情的话是斯大林在某场高级会议上赤裸裸地说出来的。说白了,苏军的战术就是用人命填,城市外的战场上、城市里的居民区道路边,到处都是被吊死的苏联人,胸前挂着牌子写着“我是懦夫,我不敢为苏联人民而战斗,所以


状态提示:第509节 跨湖奇袭 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