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09节 远征中南 3

马来亚战役爆发当天,南京军势如破竹地击溃泰马边境的英军(绝大部分是马来亚籍英军),继而高歌猛进、长驱直入,昼行一百多公里,当晚抵达位于马来亚西北部的马来亚第五大城市槟城的北部郊区,在这里,南京军遇到了马来亚北部的第一道真正的防线。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这道被称为“日得拉防线”的防御工事被英军重兵把守,在英军总指挥珀西瓦尔的计划里是英军展开节节抵抗的第一个阶段性战场。日得拉防线由星罗棋布的混凝土机枪工事、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堑壕、密如蛛网的战壕、不计其数的铁丝网以及成千上万颗地雷组成,纵深共有四层坚固阵地,驻有英军一万五千余人,三分之一是英国本土官兵,三分之一是印度籍英军官兵,三分之一是澳大利亚官兵,配有轻重机枪五百多挺、各型火炮三百多门,另有坦克一百多辆。珀西瓦尔在战前视察了这道防线,很有自信地认为“可以抵挡五万敌军持续三个月的进攻”,甚至为其取名“马来亚的马奇诺防线”。

“马来亚的马奇诺防线?”廖耀湘举起望远镜打量着英军的防线,忍不住笑了,“这个外号在以前可以说是美誉,在现在完全就是讥讽了吧?珀西瓦尔难道不知道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在西欧战役中完全就是废品?”

对于如何攻破这道日得拉防线,廖耀湘胸有成竹。马来亚半岛东西两边沿海处是平原,中部是“中央山脉”,英军的日得拉防线从山脉的山脚下一直修建到海边,俨然是一道长城,廖耀湘命令第74师第74旅、第75旅兵临日得拉防线城下,按兵不动,第76旅则翻山越岭,钻进中央山脉,在山林里迂回绕向英军防线后方。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南京军南下部队官兵们此时对于跋山涉水可谓轻车熟路,在深山老林里也是如履平地。

廖耀湘随后在俘虏堆里找到十几个英军士兵,特地带他们看了这么一幕画面:几十头大象拖曳着十几门重型榴弹炮在橡胶林里缓缓地前进。“明天中午,我们会有三百多门重炮被运送到前线,用于炮击日得拉防线。”廖耀湘告诉这些英军士兵,“到那时候,日得拉防线肯定被突破,里面的英军会全军覆没,我现在放了你们,让你们替我告诉日得拉防线的英军指挥官,如果他在明天中午前和平地让出日得拉防线,他和他的部下都不会死,如果他选择顽抗,那他和他的部下都要跟着防线一起玉石俱焚。另外,告诉你们的同伴,我们不会虐待、折磨、屠杀战俘。”

被释放的这十几个英军士兵不停地说“tu”,然后忙不迭地从南京军控制区跑去日得拉防线的英军阵地。

“师座,我们的重炮在明天中午是不可能被运送到日得拉防线的。”王业成报告道,“交通实在太糟糕,沿途到处都是山岭、密林、溪河,重型牵引车没办法使用,大象也没那么多。”

“我作为师长,能不知道这个情况?”

“师座,您打算恫吓英国佬?让他们临阵脱逃、不战而退?”

“你也太看不起英军了。我不是吓他们,是骗他们,让他们错判我们的进攻方向。”

“师座高明!”

“少拍马屁,顺便替我通知部队,安心睡觉,补充体力,赶了一白天的路,肯定累了,明天还要继续战斗、继续赶路呢!”

“啊?假如英军在夜间主动出击,怎么办?”

“不会的。”廖耀湘很有把握,“第一,英军依靠的就是防线,主动出击就是脱离防线,而我军兵力超过英军,英军的主动出击岂不是等于找死?第二,英军没这个胆子。”

日得拉防线的英军指挥部内,防线总指挥官、英军第11步兵师师长大卫·梅菲·里昂少将在听完那十几个被南京军释放的英军俘虏的报告后,他一方面怀疑“中国人是在虚张声势”“肯定没有那么多大口径重炮,但应该有超过一百门”,一方面把思维牢牢地定格在了“中队会在明天中午对日得拉防线展开正面强攻”这个结论上。里昂少将命令部队养精蓄锐,准备迎接会在明天白天爆发的战斗,有参谋军官建议“中队长途奔袭了一个白天,肯定疲惫不堪,不如主动出击,一来出其不意,二来可以打击中队的嚣张气焰”。里昂少将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己方兵力不如敌军,应该依托防线,好好地打防御战,不能冒险。

这个夜晚,日得拉防线内的英军大多数因为紧张而难以入眠,在防线北部的橡胶林里,准备进攻的南京军官兵们同样大多数难以入眠,但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激动,与此同时,日得拉防线附近的中央山脉里,一万余南京军正在星夜兼程地翻山越岭,官兵们一边大嚼着辣椒和干肉以提神充饥,一边不知疲倦地迈着两腿。部队人人轻装前进、打着绑腿,在队伍前面的是几十名向导,这些向导都是槟城当地的华侨青年,非常熟悉这里的山路,此时引导祖国大军在崎岖坎坷的山林里抹黑前进。

次日上午,南京军正式进攻日得拉防线,但与里昂少将预想的不同,南京军是从防线后面杀过来的。在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以及英军的目瞪口呆中,大批身穿迷彩服的南京军两眼发红地从防线附近的山林里钻出来,犹如山洪般势不可挡地冲到了英军的防线上。与此同时,数百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飞临日得拉防线上空,展开劈头盖脑的狂轰滥炸。笼罩在电闪雷鸣和地动山摇中的日得拉防


状态提示:第609节 远征中南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