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791节 内部瓦解 3

《鲁滨孙漂流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鲁滨逊在山林里挖陷阱捕捉猎物,有一只公山羊掉进了陷阱里,鲁滨逊想要活捉这只公山羊,但公山羊野性十足、桀骜不驯并且奋力反抗,使得鲁滨逊无从下手,踌躇半天后,他决定暂时不抓这只公山羊,任其被困在陷阱里,几天后,鲁滨逊再去看那只公山羊时,发现它已经因为饥饿而虚弱无力,鲁滨逊再次抓它时,它已经不再反抗,鲁滨逊丢了一些树叶给它,它变得服服帖帖、老老实实,一下子被驯化了。

南京军在日本本土战事中收服日本人的手段跟鲁滨逊收服那只公山羊是一样的。

对于死脑筋的人,想要收服他的心,无非三个手段:感化、教化、驯化。这三个手段虽然异曲同工,但在性质上截然不同。感化是用真心诚意化解对方的敌意;教化是通过教育也就是“讲道理”手段让对方慢慢地被改变“三观”,令其放弃原先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思想观念;驯化则是通过强硬手段让对方学会服从,说白了,所谓的“驯化”就是——老子根本不跟你讲道理,老子也根本不管你是否认识到自己是错的,又是否认识到老子才是对的,老子只需要你从此以后老老实实地服从老子就行了,至于你的思想三观,老子懒得帮你纠正。感化、教化、驯化,这三个词语的针对目标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前两者是针对人,至于驯化,则是针对动物的,哪有动物会被感化、教化呢?动物只会被驯化。南京军在日本境内采取的收服人心手段在本质上就是“以驯化为主,以感化和教化为辅”,原因很简单:日本人实在太顽固太死硬了,思想观念跟动物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只能把他们当动物,对他们进行驯化。

不可否认,在日本皇室和日本军政府数十年如一日的洗脑灌输下,日本人的精神意志确实顽固死硬到了极点,但是,精神意志再怎么顽固死硬的人或者畜生,也是架不住饥饿等各种本能需求的折磨的。北海道的南京军占领区内,超过三十万当地人成为了南京军的俘虏,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因为不能上战场而逃过一劫,又因为跑不动或者被撤退的日军视为累赘而抛弃,所以落入了南京军的控制中。南京军在北海道战场上稳住阵脚后,张发奎根据蒋纬国的指示,命令部队以怀柔手段对待控制区内的日本老人和小孩,从而获得第一批被收服人心的日本人。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大部分日本人选择抗拒,甚至选择“以身殉国”,把南京军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让南京军热脸贴冷屁股,尽管如此,南京军还是获得了第一批被收服人心的日本人,几乎都是孩子。众所周知,老人因为年龄大,思想观念已经完全定型并且僵化了,非常难以改变,但孩子不同,虽然孩子因为心智还处于空白状态从而最容易被灌输错误的思想观念,但孩子的心智毕竟还没有成型成熟,弹性很大,只要有耐心并且给予他们需要的东西,孩子很容易“被感化、被教化、被驯化”最终被转化。南京军控制区内的日本孩子们几乎都处于饥寒交迫中,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冻得瑟瑟发抖,南京军向他们提供了食物、衣服、药品、住处甚至还有玩具,慢慢地让这些“思想中毒不深”的日本孩子不再敌视、仇视南京军,转而亲近南京军。南京军官兵和日本孩子是这样对话的:

南京军人:“孩子,你是不是认为我们是坏人?”

日本孩子:“是的,大人们说你们支那人都是坏人,要毁掉我们的家,还要杀光我们。”

南京军人:“孩子,你知道日本最大的人是谁吗?”

日本孩子:“知道,是天皇陛下。”

南京军人:“孩子,我们不是坏人,坏人是天皇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坏人,他们派日本军队进攻我们中国,杀了很多很多中国人,包括很多很多像你们一样的中国孩子,所以我们现在要对他们展开报仇,我们要杀的是那些人,不是你们,我们不会毁掉你们的家,还会帮助你们建立新的、更好的家。东京的那些坏人害怕我们报仇,所以他们对你们说假话,哄骗你们,哄骗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让他们上战场白白送死,其实我们根本不会杀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们要杀的是东京的那些坏人,他们不但害死很多很多中国人,还害死很多很多日本人。你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只要跟你们一样,原本都可以不会死的。”

日本孩子:“我好像明白了。”

南京军的阵地上,高音喇叭林立,每个高音喇叭后面都趴着一个日本孩子,他们根据南京军的教导,用稚嫩的童声向对面日军进行喊话:

“铃木大叔、田中伯伯,你们在不在?我是小二郎啊!你们还活着吗?你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我没有死,中**人对我很好,不只是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孩子,他们没有杀我们,他们给我们吃的、喝的、住的地方,还有玩具,受伤的人和生病的人也都得到了他们的医治,小惠子姐姐被炸弹炸断的腿就已经被他们治好了。铃木大叔、田中伯伯,还有其他的叔叔伯伯、哥哥姐姐、阿姨,你们不要再跟中国人打仗了,他们不是坏人,他们要杀的是东京的坏人,是天皇身边的坏人,不是我们,你们快点过来吧,我很想念你们呀!…”

“爸爸、妈妈,你们在不在呀?我


状态提示:第791节 内部瓦解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