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1025. 鬼子被打怕了

石鼓岭和荷林山阵地,难得在白天,在早晨有了安静的时候,三狗见此,不管敌人来不来,要求各连各排留下必要的观察兵,其他人,马上抓紧时间休息。

或许这个就叫积极防御的一种吧,白天被动防御,被日军打得要死,到了晚上主动出击,打的鬼子要死,这一来一往,算是扯平了。

想着昨晚的进攻性防御,在今天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305团长刘光羽在内心不由得要感谢一下三狗。

“这个三狗,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经常能整出一些好事来,要是没有昨晚这一闹,古今今天日军的攻势更为凶猛。”

日军的飞机侦察很厉害,天天盯着74军的主力跑,到今天已经是74军主力渡河到南岸第三天了。

再不跨过石鼓岭荷林山,74军一旦到了上高,和其他几个中**构筑起阵地,那就是整个106师团冲过去,也没有什么用了。

有人会说,何必死磕石鼓岭荷林山,放一边,直接渡河过去追啊,你当日军是傻子啊,这个锦江北岸的高山据点,可谓是日军一个极其危险的后院一把火。

如果日军不顾这个阵地的存在,他们将会很惨,首先,这里是渡河点的一个桥头堡阵地,如果选在这里渡河,过半渡而击,大量的人会死在毫无阻挡的河中央。

如果日军不在这里渡河,那这里也是日军沿河而上的重要补给线,中**随便几发迫击炮,就会断了日军的补给线。

好吧,那就绕路走,从北面到上高去,北面也有中**其他的部队,在虎视眈眈地等着日军孤军深入。

就算是不提这些,石鼓岭离高安很近,半天不到的路程,日军主力在前头作战,那天高安怎么丢了都不知道,被人抄了后路,后果很严重。

因此,即使是轻视中**的日军,或是急于报仇的106师团,也是要尊重一下这些战争中的普遍规律的。

宁愿在这里和石鼓岭的中**磨洋工,也不急着去追74军,不急着扩大战果。

日军愿意在这里磨洋工,可三狗他们不愿意,粮弹不允许啊,这么多人,两个团好几千人在这里,天天坐吃山空,也耗不起几天功夫的。

所以在今天上午中日两军都在让太阳晒屁股的时候,30团和305团一起召集了几个营长一起紧急开会,商讨怎么撤退的事情。

如果在石鼓岭边上的石鼓潭渡河,这里的河面宽,河水缓,离得又近,可以很快就渡河到南岸去,也很快就可以到狮子山,和74军的前哨接上头。

但这里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因为日军就在眼皮底下,一旦让日军知道,必将招致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那大量的人会死在江面上。

就算是夜晚偷渡,也难免会被日军发现,因为日军早就在这一带,设置了很多可以观察到这一片江面上的哨位,就等着中国兵渡河。

再说,这里的江面宽,但河水也比较深,没有桥,在冬天里,怎么游过去,说不定游到一半就冻僵了,沉入水底死定。

还有,就是不冻,难道全团要丢弃所有的武器弹药?这是不可能的,万一在中途,遭到点什么打击,和一群羊没有两样了。

所以,大家一致否定了在石鼓潭渡河的提议,还是决定走陆路,向西走,西边是上高了,那边有大量的中**。

因为日军目前只有一个147联队,兵力不算雄厚,还留了一些人在高安城内,就没有兵力来把石鼓岭和荷林山包围起来,只是在监视和进攻。

特别是西边,敌人的兵力更是薄弱,这边敌人也忌惮,万一西边来了其他的中**,会被两头的中**给夹击的。

所以在西边只是留了一点监视前哨,还随时准备着撤走的那种,敌人主要的兵力是依托高安城,在石鼓岭的北边兰坑里。

敌人也是两手准备,万一中国援军到来,就马上撤回到高安城内去,现在就跟这石鼓岭荷林山的中**耗着,要是等到了106师团111旅团的其他部队来了后,就好打了。

到时候主动权就在日军手里了,要么重兵一举拿下这里的中**阵地,要么留下147联队一个大队来牵制,饿死这些中**。

其他的主力部队西进或是到另外地方渡河,这样就把石鼓岭全部包围了,三狗他们这些人,想逃走就很难了。

所以,74军及51师都考虑到这一点,让两个团只是坚守三天,三天后可以自行撤退,而且也会有部队做相应的接应和救援。

现在已经是第三天了,大家必须要面对这个撤退的问题了,定了方向后,接下来就是撤退的具体事情了。

大家安排了下撤退的顺序,三狗的三营最后撤,到了向背坑,一营留下来构筑临时阵地,等待三营,到了石脑镇,二营留下,如此循坏,互相掩护撤退。

撤退的时间定在今晚子时,但在撤退时候,由大家再向敌人发起一次进攻,夜袭也行,甚至可以四处出击,反正要摆出一个猛烈进攻的态势,让敌人觉察不到中**在撤退。

在高安城内损失比较多的30团就跟着305团一起撤退,他们先走,算作是前头侦察部队,先一直到石脑镇赤岸村,查看那边的渡口情况。

如果不行的话,就一路向西,沿河而去,只要有桥或是足够的船只,就抢占桥头堡,组织和掩护大家渡河。

一直过了中午,日军才开始假模假样地进攻了一下,飞机也就是下了几个弹就走了,大炮也是有气无力地打了几发。

日军组织了差


状态提示:1025. 鬼子被打怕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