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1138. 本地部队的羞耻和仇恨

当日军步车协同开始进攻七连无头岭阵地时候,阵地上一片寂静,让日军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错觉,难不成重庆军已经全部逃走了,还是全部都炸死了?

不管如何,日军还是很谨慎地步步为营向前,四辆轻型坦克在前,后面跟着四个纵队的步兵,步兵后面还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最后面还有步兵炮,一队形保持得很好。

日军一开始就把全部的家当给搬了出来,应该至少是大队级别以上的步兵部队,加上坦克中队的级别,联合作战。

主要是这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被打怕了,独立混成第20旅团,前身的第五师团,被打残后重建。

满以为到江西战场上能打回原来的威名,没想到在丰城赣江边上一战,又被中**打回原形去了。

那一仗他们的苦主也是三狗他们的三营和152团,主要是三营在打,半渡而击,至少是把一个中队多的日军给打死在赣江。

打得他们都不敢在那边的渡口继续强渡,只能在别的地方,曲江镇那边,经过飞机大炮的联合不断轰击,才能拼死渡江。

打开一个缺口后,20旅团从侧翼高安南部进发,在中路34师团强力推进下,得以亦步亦趋的前行到灰埠这边。

现在他们是没有想到又遇到三狗他们三营这个苦主,不过也应该知道,对面这支重庆军,确实不是善茬,好像整个江西战场上的重庆军都不是善茬。

老是被打击,就会有这样的错觉,当然,在江西战场上,这些部队,不管是全国战略攻击军74军,还是湖南部队转成中央军的70军,还是东北军32、49军,云南军58、60军,川军72、78军,都不是善茬。

在经过这两年和日军不断的来回战斗后,这些军队,特别是川军,有了很大的长进,川军之前战斗力一般,那是因为装备差,士兵没得吃没得穿。

现在有了中**有了美援后,虽然他们捞不到美援货,但从74军这样美援部队淘汰下来的国产、日式武器,都会装备到他们的手里。

川军武器弹药慢慢不再缺额,在江西老乡的帮助下,有的吃有的穿,加上不断地和日军来回战斗,战斗力飞速增长。

这里还要提一下另外两支军队,那就是第二挺进纵队和江西保安纵队,这两支军队,都是江西本土的部队。

第二挺进纵队算是江西的游击大队,差不多一个师的力量,江西保安纵队,差不多一军的力量。

江西保安纵队和其他每个省的保安纵队一样,都是属于本土的政府武装,介于预备役和野战军之间的部队。

这样的部队在和平时代属于治安部队,在战时,可以转为野战部队,虽然这两支部队在名字上不入流,看起来不像正规军。

其实严格来说,他们确实不算正规军,不管从装备还是人员素质上,但他们在江西境内战斗力很强悍,甚至比一般的野战军还要厉害。

原因很简单,第一,这些军队的士兵都是本地人,对地形和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可以和本地老乡们融为一体,如鱼入大海一样自由灵活。

其次,江西是他们的家乡,这里有他们的父老乡亲,自己的妻儿老小,军队的职责是保家卫国,他们真的是既保家又卫国。

向川军滇军,打不过鬼子,打不了先退一步了,反正江西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而这些部队就不同了,他们不想退,也不愿意退,因为已经无路可退了。

他们是可以退,可加家乡及父老乡亲们没有办法退,因此这样的军队,一到打仗时候,经常是死战不退。

最后还有一点,他们和在江西作战的东北军一样,都是家乡沦丧在日军铁蹄下,对日军有一股咬牙切齿的恨。

要说东北已经被日本占领了,现在慢慢没有了多大的战火了,慢慢趋于平缓下来,很多人虽然做亡国奴苦一点,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遭到战火的蹂躏了。

而江西这里不同,这几年连年战争,只把这片土地打成焦土了,大批的老乡生不如死。

这些本土部队的士兵,很多都是这些地方的人,他们不但要忍受这种切肤之疼,还要忍受周遭百姓对他们的唾弃和谩骂:

“连自己的家都保不住,还算什么男人?还算什么军队?还要百姓养着你们?”

因此,这样的本土部队,一到战场上,就想着要和敌人拼命,恨不得马上就把鬼子赶出江西,赶出中国。

所以日军33、34师团和独立混成20旅团面对的这些中**,都不是善茬,他们可能在武器装备上、作战素质上比不过日军,但其战斗意志,现在越来越旺盛。

当然,大部分的日军还不是很清楚这一点,这次日军三支部队齐头并进,很快就打下奉新高安这一线,他们还以为重庆军和以前一样,不堪一击。

实则是中**的战略改变了,后退决战,和后发制人差不多意思,就意味着一开始不能拿出真正的实力,后退不等于逃跑。

但日军20旅团现在被打怕了,才不管中**什么样的战略战术,谨慎对待,才是安身保命的第一要素,但底下的大队级别,就不一定那么严格执行了。

这次打灰埠,却发现重庆军没有在灰埠镇守卫,而是退到了离灰埠好几里地的沙古岭无头岭这一线防守。

其实从战术来说,退到沙古岭无头岭这一线是正确的,因为灰埠虽然是个镇子,还是个紧挨着锦江的有码头的镇子。

这样的镇子,按理说,一般都会守


状态提示:1138. 本地部队的羞耻和仇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