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670. 与日军巨大的代差

除非要到一百米的距离,眼睛很尖的人,才能看出领章上的区别,不过鬼子不像中国军,军官很少在前面冲的。

也不是说鬼子的军官怕死,而是人家的战术纪律如此,在日本培养一个合格的士兵,都需要好几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军官,更是需要时间。

作为陆军,需要从陆军士官学校或其他的军官学校毕业,毕业了不能马上成为军官,需要见习半年以上。

通过见习考核后才能成为最低级别军官的副手,才慢慢根据表现和军功升上去。

也就是说,一个军官的价值,远远大于几个士兵的价值,说这话可能一些当兵的不爱听,但是在战场上,事实如此,军官的作用肯定是大于士兵的作用。

因此,日军的作战纪律里明确指出,步兵进击时候,军官不能冲在最前头,由每个进攻小组的组员冲在最前面,组长在小组里,实时指挥,每个组长在听军官指挥。

这样就大幅度地降低了基层军官的牺牲率,可中国军为什么又是反着来的呢?一般都是连长排长带着一群小弟向前冲。

这里面不是因为日军军官怕死和中国军官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关键在士兵的素质,日军士兵不管是单兵作战还是小组配合,都比中国兵高出几个档次。

所以,日本兵在单兵或是小组配合时候,都能快速解读战场,能独立完成作战任务,能清楚地执行命令。

而大部分的中国兵做不到,人家日本兵最少是小学毕业,而中国兵大部分是文盲,或是仅仅会识几个字,算几块钱的人。

人家日军步兵,每人身上都有一本《步兵操典》,实时可以翻阅这种“战场说明书”来提高自己的作战技术。

而中国兵,不要说兵,就是很多底层军官,都看不懂中国陆军发行的《步兵操典》,何况是文盲的士兵。

所以,中国军在作战时候,大部分只能由排长连长带着士兵们一起行动,有样看样,总该学得会吧。

这也是中国军的无奈之举,因此,冲在最前面的军官,也是死得最快的,死得最早的。

在抗战中,损失最大的还是大量的底层军官,底层军官和老兵是一支部队的框架。

他们也可以说是骨架,没了,再多的血肉堆上去,都是没用的,正如烂泥扶不上墙,就是这个意思。

日军现在也知道了中国军的情况了,每次在部队接近到三十米区域时候,就知道中国军要丢手榴弹和发动冲锋了,他们最前面的人就马上趴下。

这个时候,事先安置在冲锋部队两边的轻机枪就开始对着刚刚起身的中国军进行扫射,第一时间内,大量的中国军官就死在冲锋的路上。

而普通的中国部队,一旦军官死了,大部分的士兵就不知道怎么打仗了,虽然不知道怎么打,但知道怎么逃走的,因此就一触即溃,一哄而散了。

这个在现代人看起来,感觉就像儿戏一样,打仗哪能这么开玩笑的,但在那个年代了,事实就是这样的。

中国军队正处在冷兵器换代成热兵器的过渡期,不管从战术上、士兵素质上、武器熟悉上,都是一个转换期。

而日军,则经过了几十年的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等,已经锤炼出一支熟练的近代武装出来了。

这个代差,在战场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边倒的效果,所以在九一八(1931.9.18)之后,北方的中国军对日军几乎是一面倒,根本干不过日军。

国家痛定思痛,进行大面积的深层次的军队改革,准备装备60个德械师,来抗衡强大的日军陆军。

但也就装备了三四个德械师时候,国内的抗战热度早就被大量的不明内情的群众给点燃了,作为国家,不能不抗战,也不能拖着不抗战。

但这其中国力衰弱的苦衷,又不能说出去,可老百姓那会管这些东西,见国家不抗战,就是不爽。

这个也可以理解,换现在要是国家被人侵占了好多年,百姓们也会对国家产生巨大的不满的。

还有一点,日本也怕中国真的装备了60个德械师,那要解决中国事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所以,也在步步紧逼,想赶在中国全部改造军队成功之前,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因此在七七事变(1937.7.7)后,日军华北方面军开始大规模地向南进攻,华北平原一望无垠,非常适合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作战。

中国没有办法,就在上海挑起了战争,希望把日军引入到处是水沟的江南来作战,其实,这种战略没有问题,真要把日军引到苏浙三道国防线上打,未必会输。

但问题出在了委员长身上,他一直想借用国际力量来遏制日本对华的侵略,所以会选在当时中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上海来打。

他打的是政治仗、是国际影响战,当时为了一个国际会议,要求已经落败的中国军还要在上海坚持半个月,就是这半个月,毁了中国,毁了首都南京。

其实不能幻想西方国家在这个时间里会帮助中国,1932年的李顿调查团就是这样的。

就算当时国联大会以42票赞成,日本1票反对,通过了19国委员会关于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重申不承认伪满洲国。

但那又能如何,人家日本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事实证明,国联的活动和西方国家的影响,不能制止日本帝国


状态提示:670. 与日军巨大的代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