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四〇三章 潜移默化的变化
之后不久,潘兴将军就被调回美国国内,先是担任第一旅旅长,率兵武装干涉了邻国墨西哥的内政,然后就晋升为中将,成为美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在这期间,潘兴一直没有停止自己对国会的游说,要求国会批准美国陆军扩大规模和力量。其中的理由就是正在进行的一战威胁以及现在世界各**队的数量,中国陆军更是被他拉出来好一顿比较。

在潘兴等陆军将领的游说下,美国国会终于在去年(1916年)十月份批准陆军扩军计划,计划筹建国家陆军(rmy),并且对美军的单位(师)番号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扩充。规定现役部队师从1-25编号,国民警卫队师从26-75编号,国家陆军师则从76起编号。美军随后就因此进行大规模的征集兵员的行动;而参加一战,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军人将领首先提出,然后被那些英国法国等欧洲移民后裔商人资本家议员附和,要求国会讨论的。

随着俄国内乱发生,英法中等军队在欧洲发动“尼维勒攻势”,日本增兵俄国,一战形势急剧变化时,以中立主义为借口大发战争财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开始对自己以前的宣言松口,这表示美国中立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赵一天知道美国人历史上确实也是在今年对德国宣战的,但具体日子是哪一天却不记得,包括美国人出兵的日子是什么时间,也不记得了。隐约记得美国人出兵是在对德宣战的几个月之后才进行的,但详细的日期,他怎么也想不起。不过这也没关系,现在知道美国人在准备加入一战,自己就可以安排一些事情提前应对,怎么也不能让美国人专美于前。想到这,他拿起桌上的黑色电话,拨出了一个电话号码。

对着电话一番嘀咕之后,赵一天又起身离开自己的房间,去了参谋总长王士珍的办公室。原陆军总部参谋总部赵一天就设在前清和亲王府内,海军总部也随后搬迁到这里,整个国家的军事指挥机构也都全在这里。国防总部成立之后,国家陆海军全部归属国防总部统辖,各部门办公地点当然也在一起,王士珍的参谋总部就设在东院,距离赵一天办公地点西院也就几百米。他这是要和老前辈商议一下继续整顿全**队的事情;现在的中国,军队不统一,地方实权还是在各省督军省长手里。前一阵就刮起过“某人治某”(比如湘人治湘、川人治川、粤人治粤等等)的歪风,鼓吹地方自治,中央政府不能干涉等等,就是因为省长和督军沆瀣一气勾结在了一起,对抗北京政府。首先准备对付的就是国防总部统一全**队的计划,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太祖说过的话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最先体会和领悟了,可惜赵一天不准备给他们机会。

除了找老前辈堂军队改革的事情,还有美国人看来出兵欧洲一事业需要和王士珍谈谈,两人要商议一下这个方面应对此事的策略。虽然这件事最后要和总统副总统总理等人报告,但实质性的建议,赵一天需要和王士珍商议之后才能给上面提交。另外俄国国内的变局也是必须要讨论的,这几天,有个俄国革命的话题在中国各地很是热议,各地报纸都在报道那里发生的事情,各种评论的话题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和历史上相比,国内民众对俄国发生的事情知情时间提前了四个多月,报纸的评论自然也提前了四个多月。

复兴党总干事李大钊第一个在复兴党的党刊《复兴周刊》上发表了题为《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的文章,以中立者的角度对俄国革命进行了分析。这篇文章随后也被《新青年》杂志转登,在全国各大城市发表。总部在上海的新国民党报纸《民国日报》,也对俄国的革命进行了报道评论;新国民党的评论也是中规中矩,没有任何的映射和暗指。但香港《大公报》发表的孙大炮的文章调子就不一样,这篇以《庶民的胜利》为标题的文章,含沙射影的指出现在的北京政府,是一个脱离中国庶民的强权政府,中国的‘庶民’们应该学习俄国革命,革掉他们(北京政府)的命。

对于国内对俄国革命的反应,赵一天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与他之前安排暗影布置的一系列工作都有很大关系。比如大力扶持一些地方省会的教育,为省会城市的大学提供资金,解决教员和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其中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是被关在的重点,仅仅在一九一六年,山西某资本家就为该校捐资一百五十万银元,并购置了大量书籍,赠送给该校读书馆。当然,这些书籍大部分都是介绍山西山东等地工业发展的书籍,民众如何富裕起来的纪实性文章,包括地主和农民之间土地矛盾问题的解决方法,工厂主和雇工之间劳资纠纷问题的处理方式等。

据说这里书籍很是受到学生们的热捧,甚至为此还组成了讨论组,对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甚至有学生还组成了实地调查团,到书中提到的地方去做实地调查。这里面有一位姓m的同学最是认真,不但利用几个假期去了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实地调查考察,回来之后还写了名为《北方各省工业发展实地调查报告》以及《论资本家和工人共存的几个条件》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最后获得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六年最高奖学金,也开启了各地学子到北方各省做实地调查的热潮,先后有超过三百多个学生团队(体)四千多人次去了北方各地做调查,最远的去了奉天城。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四〇三章 潜移默化的变化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