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颠覆三国记>第344章 秣陵的故事

诸葛亮看着他们说话,直到他们的话告一段落,这才回答白雪的问题,“有些事情,看似不可能,很多人就不去做了。但只要去做了,就会现,原本前面没有路的地方,就出现了路。有了路,当然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直至走到终点。”

6吟霜笑道:“姐夫说的什么呀,我们怎么听不明白。”

黄顺哼了一声,告诉6吟霜道:“我给你来个大白话好了。那刘备脸皮厚,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更做不出来空手套白狼的活,刘备却做得出来。脸皮至厚则无敌嘛。

还有一样,别人的东西,他也能拿来跟孙权做交易。这样的人,想不达,都难。”

黄顺说完,屋里的女人都笑了,都知道黄顺在说秣陵的事。

诸葛亮正色道:“这你可错怪玄德公了。这件事,是孙权主动挑起,玄德公不过被动应付而已。”

“喔?”黄顺来了兴趣,“这个故事,我愿意听。”

白雪和6吟霜也提起精神,作势倾听。诸葛亮觉察到她们的变化,便清了清嗓子,讲述事件的原委。

本来,在各方斗智斗谋,互相算计的荆州大战中,无论曹操、刘备,还是荆州六姓和吴郡四族,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失意,没有完全达成初定战略目的。

只有孙权,一帆风顺,靠着周瑜的指挥给力,一番火烧出了个最好前程,一举实现了当初设想的最好结局:江东不但控制住江夏偃月城,还顺手把江陵城控制在手,从而一家掌控住整条长江防线。

如果不是孙权节外生枝,画蛇添足,掉头去攻打合肥城,孙权集团在荆州大战中的表现,可以打12o分!

也不能怪孙权瞎指挥,实际上,孙权的目标选择很准,合肥城不大,兵马不多,曹操开始并没有重视合肥城的城防。

但对于江东,一旦合肥城在手,就能盘活整个江淮防线,从而在长江以北,建立宽阔的缓冲地带。战略眼光堪称毒辣。

正因为合肥城的重要,所以,在后期,这里便成为孙权与曹操角力的主战场之一。可惜,孙权眼高手低,眼光不错,战场执行力却拙劣的很,连续两次出兵,均以失败收场,还折损了头号猛将太史慈。

再说吴郡四族,战场之上灵活调整,在周瑜掌握胜势后迅加入周瑜大军,也跟着喝了几口汤。

但四族的目的,是要借助此战,壮大自己的实力,能够在江东,与孙权分庭抗礼,确保家族安全。跟着周瑜混下去,战功再大,这个目标,也是无法实现。

所以,虽然后来,在跟着周瑜攻打江陵和追着孙权,攻打合肥的选择上,黄顺的建议是跟着周瑜。但四族经过反复权衡,尤其在孙权二次失利后,还是做出决定:四族要独力攻取合肥城!

以四族的实力,要拿下合肥城,当然不容易。尤其在曹操已经派遣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虎将,率七千精兵驻守后,攻取合肥,更是地狱级的任务。

但四族如此决策,自有他们的考量:当前,丹阳郡尚在四族手中,尤其是秣陵城,经过四族下大力气整修,已然成为一个堡垒城池。

如果四族能够借助攻打合肥的机会,在江北各渡口、河口扎下营寨,即使拿不下合肥城,也能在江北,为秣陵城撑起一片缓冲地。到时候,四族被孙权逼迫,在吴郡站不住脚,还可以全族迁至秣陵,保全基业。

孙权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四族的动向,孙权一下就看准了要害,知道四族已经把重心放在秣陵城。孙权当然不能让四族如愿,找各种理由拒绝了四族的出兵要求。

理由很简单:合肥城非旦夕可下,得做足功夫,举江东之力,方能一举攻克。四族单独出兵,风险太大。

制止了四族的动作,孙权自己,便开始在巢湖湖口,经营濡须口,大建水军营寨。同时,孙权也盯上了秣陵,越看越觉得,秣陵真是个好地方,简直是帝王之都!

于是,孙权开始运作,收回秣陵城事宜。由于秣陵城名义上归襄阳六姓,孙权要收回,哪怕走个形式,也要跟六姓打个招呼。

能够代表六姓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襄阳的夏吟坊,以黄顺为头。孙权用脚趾想想就知道,黄顺肯定不会同意。不说黄顺与四族的紧密关系,就看黄顺这个人,就不是个轻易吃亏舍财的主儿。

随着夏吟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孙权对黄顺这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研究判断,也越来越深入。

孙权很清楚,秣陵城是黄顺一手运作,从自己手里要过去的,除非自己能够给出让黄顺心动的条件,否则,自己要回秣陵城,不可能。

最关键的是,黄顺并没有什么求着孙权的地方。这让双方的谈判地位,严重不平等。孙权完全没有把握,能够说服黄顺,让出秣陵城。

另一方势力,便是刘备。六姓支持刘备,六姓优秀子弟,大都在刘备帐下效力,诸葛亮、庞统,便是他们的代表。六姓老一辈退隐山林,不问俗务,刘备作为六姓的主公,完全可以代表六姓决定秣陵的去留。

而且,刘备需要孙权的配合,联合抗曹。双方在江陵城,也有复杂的关系。孙权与刘备谈,随手就可以拿出一两样东西来,打动刘备,让刘备放口。

而且,在刘备看来,秣陵城就不是他的东西,拿别人的东西,换取自己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所以,孙权当然选择与刘备谈秣陵城的问题。刘备当时,正与孙权交涉江陵城


状态提示:第344章 秣陵的故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