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三百二十一章 两个过来人
实是没有开悟造成的。比如立体几何,用两只手就可以打比方,手指来比喻线,指尖比喻点,手掌比喻面,拳头比喻体,当他们熟悉了这个比喻后,就会展开立体图形的想象,他们是尖子生,比较聪明,一点就透了。”

“对尖子生,第二个问题更重要,就是对难题的理解。比如数学的最后两个题,一般都是难题。但这些难题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几个知识点的混合版。从其中任何知识点出发分析,都可以找到思路。我用几个题,分别找出几种解题方法,开拓他们的思路,他们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快的。”

“总之,最难的题摆在你面前,你不要怕,也不要瞎试。你得首先想,这出题的人,究竟想考我什么?这个问题想出眉目,离解题就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李茅主要在给那些尖子生,讲思路,打比方。如果教材是在为概念下定义,这种定义,学生无法完整理解的话,就用打比方来帮助理解。

下定义不如打比方,教育中常有的现象。讲得通不高明,别人听得懂,才考技术。

“我最后给他们说了关于知识树的概念,主要是跟高三的一些尖子生说的。因为到了他们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建立起知识树的概念,对高考的帮助,是很大的,最主要的是,在离高考剩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会找到复习的方向。”

我比较好奇:“什么叫知识树?”

“翻开你高中的课本,每一章,就是一棵树,这棵树长了很多树枝,就是下面的每一节,树枝上长了许多树叶,就是每节里的知识点,体现在例题和作业上。你如何复习呢?比如对数学的复习,你闭着眼睛,想一想从高一到高三的教材,要能够背诵得出有哪些章哪些节,然后再回忆每一节中有哪些例题和作业,如果没能够想得起来的,就是你的知识盲点,就是复习重点。无论什么题,都不出教材。因为知识点全面,做难题就有分析的思路了。胸有成竹的人,下笔不会差,即使结果错,也有步骤分。”

真不愧是过来人啊,能够考上清华,没几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告诉了他们提高速度的办法,就是训练,提高做题的速度,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如果你在低分值的题浪费了太多时间,高分值的题,就没时间做了。”

小苟听到这里,补充了一句:“这是应试技术,但熟能生巧的道理,却是通用的。”

小苏在介绍他的工作时,充分发挥了他近乎传销的能力。他的开场白很有意思:“成绩好的大致都差不多,成绩差的却各有各的不同。”

“我必须提高针对性,我针对中等生和差生,还得分三个年级,分别给他们实用的土办法,好象很受欢迎。”

李茅说到:“他啊,身边围满了人,包括老师,都专心听他的,他讲得,确实比我好。”

小苏谦虚到:“李哥,我们这是受众面不同。你们这乡镇中学,尖子生有几个呢。主要是我面对的一般生或者差生,占了绝大多数。”

“我对高一的同学,强调一个字:背!语言要靠背,我总结过高考语文试卷,仅关于课文背诵的知道点,都不少于30分,古文解释要背,文学常识要背,甚至一些特殊字的拼音,也要背,以避免用地方口音来读造成的失分。英语更要背,语法没那么复杂,多背几遍课文,语法自在其中了。我知道,你们学校的英语老师,本身的水平,在讲语法时,难免有辞不达意的地方。网络授课老师虽然讲得到,但辅导时,本校的老师难免跟不上。所以,倡导学生用死办法,是有道理的。我还刺激过他们:你们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不多下背的功夫,怎么超越那些大城市聪明的学生?我又鼓励到:我当年英语老师发音都不标准,但我高考英语也算过得去,靠什么?靠背,语法啊,完形填空啊,还真没难到我。”

这家伙,一个手打,一个手摸,算是个做思想工作的老手。

“数学,也要靠背。背什么,背概念啊。你可以不懂,但背着背着就理解了。这是针对差生的,因为他们脑袋笨,我当时不敢说他们笨,怕打击他们的自尊心。我建议,他们在学数学前,提前一天预习,先背概念,第二天听网上老师讲,才听得懂。其实,这是他们的大问题,因为没预习的习惯,听网课跟不上,自己空着急。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就这样跟他们说的。”

在打基础阶段,他这样说是适合资质一般的同学的。

“对高二呢,我告诉他们的方法,就是想。要会想,会琢磨。高二的课程比较难,如果思路跟不上,成绩就不行。怎么办?提前一天想,在预习中,把想不通的记下来,争取第二天上课时,无端的名师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就请身边辅导的老师,一起利用自习,共同解决。我专门对高二的学生,提出了告诫:千万别拖。头天的预习,上课跟进度,课后及时把作业做完,想不通的,马上找老师解答,必须把当天的事情想通,不然第二天的东西又来,你就倒下了。”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长跑的观念。高考是长跑的终点,整个高中,最累的是高二,如同长跑中出现的疲劳期,必须顶过去。只要顶过高二,高三保持惯性,就有不错的收获。不怕慢,只怕站,停一下,冲一冲,伤害身体,得不偿失。那是高手们天才们干的事,大家不要学,因为没本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一章 两个过来人--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