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左或右,只是无法回头>第七十九章 垦荒行动

派出去募集民役的小组陆陆续续的回来了。他们先后带回来二千多青壮。最大的四十多,最小的只有十五岁。很多人都是冲着每月管吃管住还能往回带三十斤小米来的。

萧隽将人分成两拨,一拨人去挖窑烧砖修补关卡,另外一拨人则带到一大片芦苇丛边。

萧隽指着眼前的几千亩土地说:“这就是我们新的战场,我要你们把它变成良田。这曾是祖先耕作的土地,因为战乱,现在已经荒芜了,我要你们把它恢复成昔日郁郁葱葱的模样。

这只是一个开始。将来,我们卢龙军将会有自己农场、自己的果园、自己的牧场、自己的鱼塘。而这一切,都将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萧隽拟出了一个庞大的垦荒计划。

他曾思考过卢龙军的现状,主要就是缺钱。因为缺钱,李大鹏想建一支像他护卫队一样的投枪队,都不敢做梦。因为边军全靠朝廷拨款,拨的款项也只能是仅仅养活这支一万五千人的军队。

而卢龙军,最不缺的就是人和土地。

因为年年边患,很多人都背井离乡,远迁内地,留下了大量的熟地无人耕种,这都是无主的耕地。

要想解决卢龙军的困境,只有像古代很多将领做过的那样:屯田。

萧隽有更大的抱负,他不仅想通过屯田来解决粮食自给,他还要通过办牧场、开鱼塘解决肉食自给。这样边军的最大一部分开支便省下了。

有了这笔钱,他可以再购置马匹,打造武器,将卢龙军建设为一支出击时候是马军,守城时候是步军的全能型军队。

李大鹏的梦想不是想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吗,有了一支五千人以上的马队,至少可以纵横千里草原。萧隽深信,每年加固关隘,等待着匈奴人来攻击,这绝对是个被动挨打的方略。

唯有主动出击,在大草原上与匈奴人决一死战,这才是真正解决边患的办法。

作为迈出这个雄伟计划的第一步,他募集了民役,组建了一个一千多人的垦荒集团。

每个按照功勋可以晋升为伍长、什长而又暂时没位置的,他给每个组发了一百名民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那么你就从这一百名民工的管理开始。

当然,必要的物质还是要提供的。大牲口,这次缴获的很多,除了留下一批精壮的战马,其余的都租借过来。租金,等到粮食有收成了再付。

农具。将库房的、缴获的一批质量不好的兵器全部融化,改成农具。

每个小组除了规定任务,然后,每多开垦一亩地奖励三十斤小米。

农闲时,募集民工,农忙时,则交由士兵们开垦。

这个计划的描述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当时,就有一个校尉问道:“如果我们自己组织兵士垦荒,是不是也可以?”

“可以啊,留下一半人战备值班,另外的人可以外出开垦。”

萧隽正希望有人自己提出来。这个计划起初的构想就是让兵士参与的,一是没有边军屯田的先例,二是怕大家思想有抵触,没有积极性。

这几天,看到垦荒军团开始热火朝天的烧芦苇、定边界、平整土地,很多人都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特别是校尉一级的军官,他们直接控制着部队,手下有大批的人力。

“如果土地有了产出,这产出归谁?”

“三七分成。交给军队三成,其余七成各部队自主分配。”

这种事情像瘟疫一样,情绪也是会传染的。校尉回去对各哨一布置,每个人马上想到自己的利益,都在盘算自己个人能得到多少好处。

“如果开了这口子,恐怕各级官长会自己中饱私囊,到时会引起矛盾。”许强五忧心忡忡的说。

“水至清则无鱼。任何一项事情的推动,总会有各种想法。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是为了卢龙军的发展壮大去做这种事。先做起来,有问题再解决问题嘛。先乱再治理也未必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如果大家都想着垦荒屯田,我在担心会不会影响到军事训练。”李大鹏想的还是自己训练这一块。

“有担心就会有对策。可以让各部队报出年度训练计划,我们多加检查督促就可以了。如果有人弄虚作假,还有军法军纪嘛。”

各部队都被未来的利益所诱惑,各自选了一块地,都开始垦荒了,最远的地已经到五十里开外了。

有些精明的,已经圈地开始养羊,搞小型牧场。

转眼农历新年过去,根据斥候的报告,方圆五六百里地的范围都没有匈奴人的踪迹,看来这个冬天是不会再来侵袭了。

萧隽开始筹划让羽林卫捷字营以及菅一带着护卫队先回京城,但是,在他们回去之前,还要一件大事要做。

那就是萧隽曾经答应的,在马鬃山脚下为战死的将士们树立战功碑的事。

碑文早已刻好,黑色大理石的碑面,花岗岩的基座。碑面是萧隽书写的柳体字:为国捐躯者生命不朽!

背面是本次马鬃山战斗过程的记载,八位烈士的姓名事迹。

在坟墓边上,山谷的石崖上,还刻有几个大字,用红漆描出来的:萧隽率二百勇士大破匈奴二千人于此!

这是李大鹏特意让人做的,他说,死的人我们要纪念,活的人功绩也要铭记。

终于,从京城跋涉几千里,新的一批护卫队员也到了,许义也赫然在列。

萧隽让菅一将新老护卫队员混编,让老队员在


状态提示:第七十九章 垦荒行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