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光武>第一百二十章 少年壮志不言愁
手称谢。严尤笑着还了个半礼,缓缓改换话题,“有些东西,你们卒业之后,慢慢自然会懂,老夫现在不多说了,说多了也没用。老夫今日没太多时间,挨个让尔等一展所长。故而,干脆在这里问尔等一句,太学何以为太学?尔等终日在太学里头埋首苦读,究竟又为了何事?”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复杂无比。当即,众学子们就纷纷陷入了沉默当中。冥思苦想了好一阵儿,才陆续有人起身回应,“太学,乃天下学堂之冠。五帝时为成均,夏时为东序,商时作右学,周则称其为上痒。待到前朝,董圣献计于汉武,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此后,太学之名方才固定下来。”

“太者,大也。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有人记性好,干脆直接照搬《礼记.大学》,以免多说多错。

还有人则引经据典,力证太学乃一国文教之源。太学兴,则文教兴。太学衰,则其国运与文教,也必然凋零。

严尤听了,也不品评大伙说得是对是错,只管笑着轻轻点头。众学子见他如此随和,心中的畏惧之意渐去,说出的话,也越来越坦诚。

但是,大部分人,都把精力放在了第一个问题上。对于第二个问题,却鲜有人敢于带头”抛砖”。

大司徒严尤耐着性子,又听了片刻,终究不愿再继续等待。摆了摆手,笑着提醒:“老夫曾经也在太学就读,对太学的来历,其实也略知一二。诸君刚才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诸君却都只回答了老夫第一个问。第二问,莫非比第一问难许多么?为何至今没有一人为老夫解惑?”

“这……”诚意堂内,热闹的气氛立刻转冷。众学子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想第一个开口。

严尤见此,索性直接点将。手指坐在左首第一排的朱佑,笑着吩咐,“即然没人带头,老夫就随便指了。这位小兄弟,你可否解老夫心中之惑!”

朱佑没想到自己居然被第一个点到,顿时紧张得满脸通红。然而,毕竟先前被老师刘龚带着见过许多大场面,他紧张归紧张,心思却照样转得飞快。稍作斟酌,便大声回应道:“禀大司徒,学生在此读书,一是为了谋取出身,二则是为了将来能报效国家。您老刚才也提到过,陛下以倾国之力养我等太学子弟,我等应该饮水思源,学好本事,替君分忧!”

“说得好!”严尤闻听,立刻笑着抚掌,“你能如此想,也算没辜负陛下的良苦用心。你叫什么名字?师从何人?”

朱祐得到了鼓励,精神大振。先作了个揖,然后继续大声回应:“学生朱祐,字仲先,师从鸿儒刘夫子。师傅名讳,请恕学生不敢直呼!”

“原来是孟公的弟子啊,怪不得如此机变!”严尤对太学极为熟悉,立刻从鸿儒两个字上,推断出了朱佑的师承,笑了笑,迅速将目光转向刘龚,“孟公,你教出了一个好弟子!”

刘龚年龄跟他差不多,却是刘歆(秀)的晚辈,因此,急忙起身,笑着拱手,“大司徒过奖了,仲先生性跳脱,还需严加磨砺,方堪大用!大司徒切莫因为他口舌灵活,就以为他真的学有所成!”

话虽然说的谦虚,但是他的脸上,却露出了如假包换的得意之色。很显然,是朱祐刚才的表现,给他这个做师傅的挣足了面子。

严尤跟刘歆(秀)交情颇深,而刘龚又是刘歆(秀)的晚辈。爱屋及乌,遇到徒孙辈儿的朱佑,难免要顺手提携一下。因此,笑了笑,故意又将目光转向后者,和颜悦色地问道:“仲先,你既然准备学成之后,报效国家,将来可有什么打算?”

“嘿!啧啧!”

“啧啧!”

“这小子,运气好的没边!”没等朱佑回应,四下里,已经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学子们一个个眼睛发亮,都对朱佑如此轻松地就引起了大司徒的关注,羡慕不已。

而朱佑本人,却被没想到自己运气居然如此之好,被严尤揪住一问再问,顿时心里有些发虚。犹豫再三,才非常认真地回应道:“启禀大司徒,学生原本……原本想自己将来如同家师一样,入太学做博士,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

“不错,你且坐下。”严尤手捋长须,欣慰地点头,“若非圣人当年有教无类,也没后世儒学之大兴。你的志向不错,但想要达到令师的高度,还需更加努力才行。”

“是!”朱佑拱手受教,然后红着脸欲言又止,“不过,不过学生……”

严尤顿时就是一愣,笑了笑,低声鼓励道,“不过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不要扭扭捏捏,但说无妨。”

“是!”朱祐心中顿时就有了勇气,挺胸拔背,大声补充,“不过学生见了大司徒之后,却突然又有了弃笔从戎之念。所以现在心中十分迷茫,不知将来该如何选择?”

这几句话,半真半假,却让严尤心里极为受用。立刻摇了摇头,笑着数落道:“你小子啊,这花花肠子,也得了令师的真传。依老夫之见,将军和鸿儒,却可以得兼。谁说将军就目不识丁?你甚至可以先投笔从戎沙场立功,等上了年纪之后,再回太学传道授业!”

“多谢大司徒指点!”朱祐大喜过望,躬身下拜。还没等将腰弯道位,耳畔却又传来了严的声音,很坦诚,隐隐还带着几分告诫之意,“只是无论做将军还是做鸿儒,都需要有些担当才行。不能老怂恿别人往前冲,自己却在背后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章 少年壮志不言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