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狼王黑点>二一 桃源精神(上)

历史的长河,奔流而下,来到了东晋的码头。推荐阅读//v.///

陶然的后人陶渊明,在桃花源外居住,自小旷放自逸,不汲汲于功名,通过族人的私下介绍,对桃花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悄悄写了一首关于桃花源的诗,他担心桃花源的秘密被泄,一直都没有写序。

陶渊明任pz县令时,由于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心里非常难受,但他嗜酒如命,怕离开官场后,又没有酒喝,一取一舍之间,很是进退两难。

于是,陶渊明整天郁郁寡欢,身在官场,心却在桃花源。

一天,陶渊明在官衙里,实在百无聊赖,于是拿出那首桃花源的诗,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才情在酒的激发下,一发不可收拾,他索性根据族人的描述,又作了一些处理,很快写出了诗序,与诗一起整理成《桃花源诗并序》,序的文字简练,意境优美,竟然超过了诗的本身: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v更新最快/

陶渊明拿着诗稿,爱不释手,完全陶醉在诗序的意境中,不由酩酊大醉,倒在公牍上睡着了。县丞发现后,也被序中的桃花源所震动,便偷偷地抄录了一份。

县丞本是溜须拍马之人,见陶渊明整天不理公务,只知诗酒自娱,早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为了拍马屁,县丞将抄录的《桃花源诗并序》,呈给了太守。

太守很欣赏陶渊明,看了诗和序,也被诗中的桃花源吸引了,立即拿着诗,让陶渊明带他去游玩一次,陶渊明才知闯了大祸。

陶渊明不想公开桃花源的秘密,只得一味地敷衍塞责,推口说诗中的桃花源,纯属自己杜撰出来的,世上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地方。

太守对陶渊明的固执,非常生气,开始百般的刁难他,经常在公事上找岔子,使陶渊明不胜其烦,陶渊明无奈之下,只得挂印而去。

陶渊明卸任后,太守将诗和序公之于众,世人哗然,好事者纷纷按图索骥,开始寻找诗中讲到的桃花源。桃源中人大为紧张,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走出悬崖半步,陶渊明也因泄露了秘密,终生也被拒绝踏入桃花源半步。

作为中国田园诗的创始者,陶渊明彻底和桃花源失之交臂,真的令人惋惜。但他描写的桃花源社会,没有世俗纷争,没有高低贵贱,永远扎根在文人士子心中。

陶渊明绝望了,只得继续在诗酒田园中寻找寄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想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文辞简约,自然天成,没有任何雕饰,读之却如饮醇醪,余韵悠长,一品便醉。

无论如何,诗家有这样的传承人,有这样熠熠发光的作品,无论他身在桃花源内,还是桃花源外,对中国诗歌来说,是幸运的,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幸运的!


状态提示:二一 桃源精神(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