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争霸>第98章 初来乍到
吨的超级航母。

当然,这是纽兰海军定下的标准。

按梁夏海军的标准,满载排水量超过10万吨,才能算超级航母。

至于为什么要用满载排水量,而不是用标准排水量,因为标准排水量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式,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别。再说了,航母需要搭载几十架,乃至上百架作战飞机,还要搭载几千吨的弹药与航空燃料,而且得随时保持较高战备状态,比如燃油的储量不得低于最大装载量的60,所以对航母来说,满载排水量反到更有参考价值,而标准排水量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不管标准如何,“尼兹”级都是“薛远征”级之后,全球最强的航母。

在标准情况下,“尼兹”级能够搭载90余架舰载机,通常是:2到3个中队的24架或者36架f-14a/b/c/d,2到3个中队的24架或者36架f/a-18a/b/c/d,2到3个中队的24架或者36架a-6e/g,1个中队8架ea-6b,1个中队4架e-2c,1个中队6架-2b,及1个中队的4架到8架的sh-60f。其中战斗机,多用途战斗机与攻击机的搭载数量,由实际情况,也就是作战任务确定,且总共不超过72架,通常都是3个中队的多用途战斗机。

要说的话,也只有“尼兹”级能够对抗梁夏帝国的“薛远征”级。

至于之前建造的3艘“小鹰”级,跟梁夏帝国的“陈炳勋”级差不多,是大型航母,比不上超级航母。

正是如此,纽兰海军才把已经服役的3艘“尼兹”级全都放在东望洋舰队。

其实,从航母的命名就能看出来。

梁夏海军现役6艘“薛远征”级,除首舰“薛远征”号,以及4号舰“廉旭升”号,另外4艘都以上次大战期间的海军名将命名,2号舰“白止战”号,3号舰“李铭博”号,5号舰“刘向真”号,及6号舰“卫军”号。

此外,建造中的7号舰已经被命名为“刘向东”号,8号则舰被命名为“李杰”号,而获得了批准的9号舰很有可能会被命名为“金洪”号,10号舰则是“关振平”号,即接下来的4艘都是用海军将领的名字命名。

当然,用名人,特别是历史上的统帅与将领为航母命名,早就是不成文的规矩。

对此,纽兰海军是针锋相对。

建成的3艘“尼兹”级,cv-68“尼兹”号,cv-69“斯普”号,cv-70“哈尔”号,接下来的3艘是cv-71“弗莱”号、cv-72“华盛顿”号与cv-73“林肯”号,即前4艘都是用海军将领命名。

有趣的是,大概是对此不满,五角大楼专门制订了一项规定,明确要求航母只能用历任总统命名。

正是如此,第5艘才被命名为“华盛顿”。

其实,从命名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东望洋舰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究其原因,跟东西混战那段历史不无关系。

不要忘了,尼兹与斯普都是前纽兰联邦的海军将领,就连战死殉国的哈尔与弗莱也是尼兹的部下。

东西混战时期,纽兰共和国,也就是华城当局不但没有承认这些海军将领,还把他们当叛徒看待。即便在东西混战结束之后,尼兹等将领也被当成外人。要不然,纽兰共和国的第一种大型航母,也不会用“小鹰”、“星座”与“纽兰”命名。在实现和解之后,华城当局才承认尼兹与斯普等海军将领。

换个角度来看,华城当局做出这样的妥协,同样跟海军有关,需要效忠前纽兰联邦的海军将士来重建海军。

关键就是,纽兰共和国在建立的时候,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

不然的话,也不会至今都没有收回霍瓦依群岛。

只是,没人能否认,如果没有纽兰联邦打下的底子,那就没有现在的纽兰海军。

在东西混战结束后,纽兰共和国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而且最需振兴的,其实就是在混战中损耗殆尽的海军。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在混战中被俘或者投降的联邦海军官兵,为纽兰海军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在大战结束之后遣返的那批海军工程师,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按照从来没得到官方承认的说法,一名自愿接受遣返的纽兰海军的工程师,在离开梁夏帝国的时候带走了一整套大型航母的设计图纸。更神奇的是,这位工程师是把所有蓝图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面。在回到纽兰共和国后,他在其他工程师的帮助下,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第一种大型航母的设计工作。

可惜的是,这种参照“陈炳勋”级的大型航母在完成设计的时候,纽兰共和国并没有将其建造出来的工业实力,或者说严重欠缺这方面的工程经验,甚至没法冶炼建造舰体所需的高强度特种钢。

不过,这不是坏事。

拖了几年,在经过几次修改,解决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并且做了适当的放大,就有了后面的“小鹰”级。

严格说来,“小鹰”级算得上是同时代最好的大型航母。

比如,在吨位比“陈炳勋”级减少了大约10的情况下,拥有与之完全相等的航空作战能力。

因为飞行甲板布局更加合理,比如右舷的3部神降级有2部在舰岛的前面,大幅度的提高了航空作业效率,所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之下,“小鹰”级的出动能力比“陈炳勋”级要稍微高一点。

对第一次建造大型航母的纽兰共和国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小鹰”级生不逢时。


状态提示:第98章 初来乍到--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