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退出中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本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到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活着回去的人只有十之二三。

冉闵使胡族的大返迁,变相的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中,除鲜卑以外,就是成功返回未被消灭的民族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权。但那时胡人数量已经大减,而民间汉人却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于是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达成统治和被统治的默契: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这才开始了胡汉之间的和平共处。

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打仗往往不论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当然,以后的发展使得精兵全由男子充当。在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当中,胡族士兵大量战死,而且,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使得胡人人口数量始终得不到长足发展。而在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则不断恢复增长,胡、汉人口比例才逐渐发生变化。

南北朝时期,东西两魏的战争使胡人人口数量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胡族统治者不得不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并且,鲜卑国主们为拉拢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会把公主嫁给他们,而这一点,更增强了汉人在胡人政权中的作用和地位。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为中原汉人重新夺得政权奠定了基础。

一道“杀胡令”,在直接和间接中决定了汉民族能够经历三百年奴役而精神不倒,决定了汉民族在一片废墟与强敌环伺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再次崛起。难道,不足够伟大吗?

“杀胡令”的完整内容早已经随着那段残碎的历史而残缺不全(只有一句话),我们再也无法得知了。现在在网上有一篇“杀胡令”在流传,本人鉴定,此文绝对假货。不过那又如何呢?足以让我们一窥当时时代的心声。

原文如下:

《杀胡令》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稽古天地初开,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华夏大地,举德齐天。蛮地胡夷无不向往,食吾汉食,习吾汉字,从吾汉俗,此后胡夷方可定居,远离茹毛饮血,不再兽人。然今,环顾胡夷者,无不以怨报德,抢吾汉地,杀吾汉民。中原秀丽河山,本为炎黄之圣地,华夏之乐土,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前晋八王乱起,华夏大伤,胡夷乘乱而作,扰乱中原,屠城掠地。永兴元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 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永嘉四年,围猎汉民,王公忠烈射死者十余万。不日,夷人匈奴,四面纵火,烤汉为食,死者二十余万。太兴元年,愍帝受辱,崩于匈奴。凡此种种,罄竹难书!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掳掠屠戮为乐,强抢汉地为荣。而今之中原,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屠戮殆尽。天地间,风云变色,草木含悲!四海有倒悬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复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

不才闵,一介莽夫,国仇家恨,寄于一身,是故忍辱偷生残喘于世。青天于上,顺昌逆亡。闵奉天举师,屠胡戮夷。誓必屠尽天下之胡,戮尽天下之夷,复吾汉民之地,雪吾华夏之仇。闵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难扭乾坤。华夏大地,如若同志者,遣师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举义共赴戮夷。以挽吾汉之即倒,扶华夏之将倾。

“杀胡令”后,群胡尽反。太宰赵鹿、太尉张举、中军张春、光禄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张季以及诸公侯、卿、校、龙腾等共一万余人出奔襄国。

后赵各地胡人将领据城自守(石琨出奔后据守冀州,张沈屯兵滏口,张贺度据守石渎,段勤据黎阳,杨群屯兵桑壁,刘国据守阳城,段龛据陈留,姚弋仲据混桥,苻洪据枋头),各拥兵数万,不听冉闵号令。

随后,各部胡人组成联军,兵马数十万,目标直指邺城,共同讨伐冉闵。


状态提示:28.杀胡令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