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胜利之后,354年四月,桓温主力在蓝田县与前秦太子苻苌展开激战。此战,前秦苻生参战,其人勇猛非常,犹如常山赵子龙附体,单骑突阵,前后斩杀晋军将领数十人,北伐军将士肝胆俱裂。但是在桓温的率领下,晋军仍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与此同时,桓冲也在白鹿原击败前秦丞相苻雄。桓温随即进军长安,驻军灞上。

这是一场对后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战斗,苻生在战斗中的表现告诉我们:凶残,如果用对了地方,也可以称之为英勇。……桓温也用行动告诉我们:虽然被吓坏了,但只要团结起来,还是可以打败对手的,即使他是恶魔一般的存在。

当是时,前秦首都长安危若累卵,晋军北伐形势一片大好,三辅之民归之如潮,百姓箪食壶浆者不计其数。更有年老者望着晋军旗帜,老泪纵横:“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军民一家,场面感人,士气振奋。

承平日久了,生活太过幸福美满、安逸富足,我们举目皆兄弟,处处是同胞。根本无法体会那些在异族铁蹄下苟活的人们见到祖国军队时的心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时代最为悲惨的哭泣。桓温的到来,给了那些西晋遗民以希望:异族的奴役不会永远,“我们”终究是会打回来的。

然而,桓温驻军灞上之后并未渡过灞水攻击长安,而是与前秦军展开对峙。

数万大军,千里深入,披荆斩棘,浴血奋战,到了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突然止步不前,让人费解,引人遐想。

于是很多人给出了解释:桓温的北伐是为了获取声望而不是收复关中,数次胜利之后,北伐目的已经达到,无意再行进军。

当时,有个叫王猛的人来到了桓温的军营,关于他的到来,史书中有颇为详细的描述,如下:

“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

“默然无以酬之”成了桓温北伐动机不纯的最大把柄,惹来了当时人和现代人千百年的非议。也正是因为桓温的止步不前,让“三秦豪杰”心生疑惑,对战争胜负持观望态度,“未有至者”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毕竟,在不能确定北伐必胜之前,没有世家大族愿意把家族的兴衰压宝在突然出现的晋军手里,即使他们是“自己人”。神州陆沉已经很多年了,谁不是谁的匆匆过客?

对于桓温停止进军的原因,其实还有这样一种解释:

其一,长安城的守军并不是孤军,游离在城外的苻苌、苻雄的败军加上雷弱儿的三万精兵,军队数量并不比晋军少,甚至在晋军之上。守军极有可能是苻健的诱饵,作为统帅,桓温必须考虑久攻不下时被城外秦军腹背袭击的情况。

其二,即使能够迅速攻克长安,在当时形势下,也有可能导致北伐军在攻克长安后被周边秦军包围的形势,造成困守孤城的局面。要知道,在长安城外伺机而动的秦军实力并不比晋军弱小。

其三,桓温在等待另一支北伐军的到来,此刻,司马勋正从子午谷奔袭长安,桓温在等待两面夹击情况的出现,然后双方合兵一处,围困长安,进而切断长安守军粮草,逼其出战。这样要比桓温孤军奋战更有把握些。

可惜,北伐军进攻步伐的停止,给前秦创造了布局反击的时间。在双方对峙期间,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司马勋虽攻破陈仓,但在子午谷被主动出击的苻雄击败,致使桓温两面夹击的战略企图破产。随后,苻雄军携胜利之势,在白鹿原再败桓温,北伐军损失达上万人,桓温军士气受挫。坚守长安的苻健在固守之余,实行坚壁清野政策,麦熟之际,派遣部队抢先收割长安附近麦子,致使桓温就食于敌计划落空,北伐军粮草不继,陷入缺粮困境。

354年六月,先机尽失的桓温携关中三千余家南归。前秦军乘胜追击,屡败晋军,至潼关时晋军伤亡以万计。桓温退兵之后,负责策应的司马勋退回汉中,前凉王擢退回略阳。

在抵抗前秦追兵的战斗中,北伐军射伤前秦太子苻苌,不久,苻苌即因箭伤发作而死,这也算是桓温的意外收获。

第一次北伐至此结束。

桓温先胜后败,损失战士以万计,然而却带给了人们战胜北军光复中原的希望。也让前秦认识到:晋军之威武雄壮,并不在己之下;晋军之赫赫军威,同样能摧枯拉朽。

那年金戈铁马,两军再次碰撞之际,才有了“草木皆兵”的故事流传。

那个向桓温发表了一番见解和牢骚的王猛,并没有和桓温同进退、共荣辱,在桓温兵败撤退之际,王猛选择了留下,等待着寻找一位真正属于他的主人,演绎一段丝毫不次于桓温的传奇故事。属于君王的谋士,并不愿做将军的幕僚。我们后话再说。

在桓温带回来的平民当中,有一老妇曾是刘琨婢女,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公甚似刘司空。”这让一向以刘琨自喻的桓温大喜过望,忙整冠以问。老妇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桓温大为失望,为此不高兴好多天。

或许,桓温的北伐若是成功


状态提示:20.北伐 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