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行>第1007章 伐卫(1)

听完百里燕细说,周空心生疑虑

“现在出兵,七月下旬也未必能完成集结,是否仓促了些?”

“先吓唬吓唬卫国,同时做最后的谈判,我料定卫国、长孙都不会答应条件,因此真正开战还有些日子。最重要的是得把卫国人拉回来,好拉近了收拾。”

“这么说,此番是要动真格的了?”

“不错,要么不动,动则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你的镇军抵达甘府之后,当年裁撤的旧部重新归建,同时补充新兵由你节制。不过你的镇军现在有一万两千人是新军,新军暂由我节制,因此重新归建的旧部与新兵由你另作安排,你要又有个准备。”

当年裁军和整编,咸军裁撤兵员近五十万人,多数是招降纳叛的黑巾军兵卒和咸军老弱兵丁,此番征召一百余万兵员有三十余万是当年三十至四十岁间的老卒,十七万是新军制实行以来陆续服役期满退役的兵员。

这些再服役兵员军事素质过硬,具备高度丰富作战经验,退役裁撤后平日种地务农,接受定期整训,重新征召入伍,其战斗经验与常备镇军相当。

尽管部分人年纪有些大了,但并不妨碍这些兵丁作为基层骨干和下级军官以老带新的作用,同时武备营将补充中上层军官,以便于短期内迅速完成建制重建。

翌日早朝,百里燕请奏出兵,一石激起千层浪,太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父王,长孙并未对我国所提要求做出反应,我国便出兵攻卫,如此毫无利益可言,有损我国国力,儿臣以为出兵不妥。”

这时百里燕说

“太子殿下,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卫国攻入房岭,其意在阻断思水江下游,趁我水军主力未到时,先行攻过思水江,从北方威胁我甘府、上关等地,此时再不出兵,我国将彻底丧失出兵时机,并在陆路与卫国接壤,届时我国将两面受敌,严重威胁我国腹地安全,此不能不查。”

“司农大人此言荒谬!我国与卫国签有互好国书,卫国缘何要攻我咸国,若非司农大人出尔反尔执意出兵,如何又会与卫国为敌。”

“太子此言差矣。我国不攻卫,卫国便不会攻入房岭、糯汤、清田、高蓄了吗,臣看不见得。以臣之见,卫国西线已胜券在握,东线出兵是早晚之事。即便我国安享太平与卫国互好,卫国就能放过长孙?与其祈望卫国高抬贵手,还不如我国奋发图强自御外敌。”

太子、百里燕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咸王这时说

“太子与永兴侯所言皆有理,赵卿以为现在发兵可否妥当?”

“启禀大王,老臣以为思水江下游水道至关重要,若被卫国捷足先登,卫军将从下游攻入高蓄,再由高蓄攻入清田,甚至桑南。而此两郡于我甘府、上关、彭源、咸西乃至丘南接壤,届时我国四郡直接暴露于卫国兵锋之下,如此大坏局面极为险恶,臣赞同即刻出兵,先从水面遏制卫国从下游过江之举。”

话音落下,陆亭训说

“臣也赞同出兵,思水江下游水道不利大船作战,卫国极易赶在我发兵之前先行过江攻占高蓄、清田,并在我国北面陈兵,日后卫国若主动来攻我,威胁的不仅仅是我国本土,更严重威胁我国通往中原的商道,于情于理都应出兵。”

赵逊、陆亭训立场鲜明,出兵态度坚决,外朝异议之声迅速压制,咸王故作举棋不定之色说

“两位爱卿都赞同出兵,可有哪位爱卿不赞同出兵?”

话音刚落,中大夫谭乐上前说

“臣反对。”

“哦,谭大夫为何反对。”咸王无视问道,心里不太痛快。

“启禀大王,卫国乃西海虎狼,攻卫实为不智之举,且不说劳命伤财枉费我国将士性命,败了还将危及大王社稷,即便胜了也无利可图。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与卫国言和重归旧好。”

谭乐所言很快得到太子响应,其说

“父王,谭大夫所言字字珠玑直切要害,卫国虎踞西海兵锋锐利,我国国力虽盛,然人口不足堪用,与之相争如两虎相搏必有一伤,即便侥幸胜了,也是惨胜。而那时,只能是便宜了其他诸侯,而害了父王江山社稷,还请父王明鉴。”

“太子所言不无道理。”咸王表示肯定,但话锋一转却说“但如今卫国已从德康发兵北上威胁我国本土,寡人焉能放心。诺卿,你以为我国若不发兵,卫国可有从东线退兵之可能。”

“启禀大王,前番好歹我国出兵能得长孙六地,取卫国之土,大有利可图。而今以我国不发兵换取卫国东线撤军,这可就亏大了呀。

更何况我国本就未发兵,籍此未成行之举与卫国交涉,岂不是授人以柄送上门给其讹诈吗。其若以东线撤兵为条件,向我国勒索,那时怎办。如此不仅令卫国探得我国心虚不敢用兵,反助长其嚣张气焰,实为不智之举。

臣以为,要么先发兵再谈判,要么干脆不发兵也不谈判,任其发展。但任其发展的结果恐怕便是卫国与我国陆路接壤,日后其若攻我,将再无天险可依。”

诺一言话音刚落,卢皋上前说

“启禀大王,诺大人言之有理。比之日后诸侯威胁,卫国若得长孙土地,日后必成天下一统之势,我国若不发兵,便是等于坐等日后被卫国吞并。此战不在于我国能得多少土地人口,而在于在日后五十年内能否存立,倘若只图眼前安逸,而罔顾子孙祸福,便是自取灭亡。

而今我国


状态提示:第1007章 伐卫(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