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行>第1072章 伐交(14)

翌日清晨,申通浩坐马车亲赴咸国馆驿拜见百里燕,婉转说明来意后,百里燕问他道:

“卫王此番诚意可否作数,不会谈了半天只为拖延时日吧。”

“永兴侯请放心,只要阁下当初诚意不变,我王诚意可期。”

“那好吧,本侯便随申大人走一遭。”

申通浩自始至终没有透露来的人是谁,但可以确定申通浩已经和盘交出处置权,由来人全权接手。

吩咐了关龙翔、刘伯勋二人,百里燕率魏琦等十数人随申通浩离开馆驿,一路向东出城。处于保密考虑,楚业化妆平民一早出了博源,前往博源以东的淖河边等待谈判。

乍见楚业此人,第一映像是长相很是平庸,是典型的西海内陆人特征,皮肤黝黑,毛发浓密且粗,身材略比中原人矮一些。西海除歧、燕两国之外,卫、陈、赵三国人长相都极为平庸,原因不明,有待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气候不无关系,中原的地形从孙国旧地开始,板块向西逐渐抬升,孙国旧地虽然多为平原地形,但海拔多在一千米以上至一千五百米间,徐国略高,属于中海拔平原。

由此继续向西进入卫国腹地,卫国的平均海拔在一千五百米至两千五百米间,属于中等高原平原地貌,而中原以东的志国、晋国都是低海拔大平原,北海、西海沿岸同属低海拔平原。

由于卫国的海拔平均要高一些,因此氧含量也相对略低,其红细胞携氧能力略高,进入中原后,氧气密度增加,其彪悍性也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中原以西的土地并没有因为海拔的增加而减少雨水,因此并不在四百毫米江水线之间,同时卫国与志国、晋国大致处于一个纬度,南方草原有横亘山脉的滋养,土地相当富饶。

见到楚业之际,申通浩上前介绍:

“这位是我国宰执楚大人。”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楚氏家族,本侯有礼了。”

抬手略施一礼,楚业还礼道:

“永兴侯高抬贵手放过我军,安抚我国百姓,我王甚是感激,特令楚某前来与贵国商谈说和之事。此前我王多有怠慢无礼之处,还望贵国海涵。”

“兵戎相见实非两国百姓所愿我,如今化干戈为玉帛,实为两国之福,百姓之福,卫王回头是岸善莫大焉。楚大人,本侯六项条件,卫王可有答复。”

“对贵国六项条件,我王并无异议,但有三件事楚某需要相贵国更正。其一,我王不再默许钟廷、钟槐、钟密三人自立,因此贵国派遣大司农、治粟内史一事就此作罢。其二,我王同意将尚雪、春江位于云江以北土地与培郡让予孙国,而云江以南的尚雪、春江南郡仍归国所有。

其三,孙国迁入我国本土旧民数量巨大,尽数返乡我国财力难济,故而只能酌情返还。只要贵国同意三项条件,其余条件均可谈。”

楚业提出的三条十分之厉害,尤以前两条后门最多。

此前卫王意在以分封默许三个弟弟自立以避免更大损失,现在其又反悔,同时保留尚雪、春江两郡在云江以南的土地,这样一来,切断卫国与孙国旧地联系的计划也就搁浅。

切割卫国本土与孙国旧地的前提是三王自立,因为只有自立新诸侯,才能继续压榨卫王底线,截断其东出通道是可行的。现在其反悔,等于又将谈判的筹码往上抬了一个档次,相应的底线也就上浮了一格,在强行切断其东出通道,卫王根本不会答应。

而且更高明的还在于培郡现在多数落入梁国手中,将其许给孙国等于是空头支票,挑拨孙国与梁国关系。如卫国撕毁与梁国密约,培郡就不是主动让出,而是被梁国强占,事实上在密约达成之前梁国是强占的培郡。

此外梁国的田耘、通尚、蒙藤是咸军打着卫军名义攻占,但卫国却并不知情,因此会将之作为筹码与梁国谈培郡,所以如若卫国与梁国翻脸,梁国只能吐出半郡换回三地。

最后,卫王并未拒绝咸国的商品贸易与降低关税的条件,也没有拒绝咸国的政治援助,这就等于默许咸国经济向孙国旧地渗透,看似能得到好处,实际上投资风险很大。

孙国旧地仍然处于贵族割据,政令不一的局面,百里燕致力于三王独立后控制经济部门统一政令,为经济渗透打开通道提供保护。现在丧失行政控制,意味着咸国资本在当地没有任何制度保障,这是他不能答应的。

仔细拿捏了分寸,百里燕郑重说道:

“我国驻兵孙国旧地,卫王如何说。”

“不能超过五万。”

楚业果断道,百里燕继续说:

“五万骑兵,没有退让余地!”

一言既出,厨业脸颊明显抽搐了两下,他说:

“骑兵只能两万,总数不得超过五万人。”

“我军是步军骑马,配什么马用什么甲,本侯可以不管,但必须骑马。此外,一应吃住皆有我国自行负担,无需贵国提供钱粮,但贵国不能阻止我军旧地采买粮草补给。这对贵国可是一大笔收入,楚大人不妨考虑一下。”

在战败国驻军无论哪朝哪代无一例外都是战败国出钱付费,一来减轻战胜国军费支出,二来削弱战败国经济潜力,进而减少其置办军备的费用,削弱军队数量。

因此战后驻军是交涉博弈的重点,当下诸侯一万轻骑兵的维护费用能养十一至十二万步军,而且是中级的步军,重骑兵能养十五万人,咸国工业


状态提示:第1072章 伐交(1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