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行>第1173章 梁县阻击战(20)(十月开新书,敬请大家关注)

发现潜艇的消息暂被压制在司马府和内阁中,姜蛰想着等潜艇运到之后,在给舆论和诸侯使节一个大大的惊喜。

回复了咸王,卢皋再度返回司马堂,给百里燕打去电话。

百里燕之前已接到张佑打来电话,但张佑不知详细,并未说清,卢皋这通电话详细说明捕获的细节和潜艇的尺寸。

据高培所描述,这艘潜艇长度超过六丈,呈圆筒橄榄形,直径最大处约一丈五六尺,实际的几何尺寸可能有出入。

船尾有螺旋桨和尾舵,船体中段上部有凸台,这应该是潜艇为围壳,有若干铁管伸出围壳,渔民正是发现了铁管找到的潜艇。

相比于汽柴油内燃机,酒精内燃机最大的优点是燃烧时烟雾和刺鼻气体较小,几乎没有。

但腋目潜艇技术相当落后,没有蓄电池和电动机技术,因而只能单纯依靠内燃机驱动,水下航行时就必须露出通气管,除非携带有压缩空气和液氧,但携带量不足以维持相对较长的水下潜航,加之其技术能力相对有限,这些潜艇不可能潜的太深。

结果尘埃落定,百里燕却没感到轻松,原因也很简单,在内河可以利用腋目技术的局限性,和人类渔民的人力,在河面上撒开人手,搞人海战术,一遍遍的捋筛子,而且也不可能每天每夜日夜提防,只有前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而且一旦到了海里,大量的潜艇势必要给海军造成重大威胁。

由于还没有声纳技术,这些潜航在水下的潜艇难以被发现,一旦到了夜间更难被发现,携带一枚两枚的鱼雷,就足以威胁到整个舰队的安全。

“狂澜,对付潜艇你有什么建议?”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可以研发被动声纳,不过效果不会太好,作用距离会很近,而且海洋和水生动物杂波,严重影响早期低技术被动声纳的识别率,所以在电子技术和屏显技术出现之前,有跟没有没什么两样。

不过你也不用过于担心,技术和理念的制约下,短期内不足以进化出致命的潜艇兵器,要防还是相对容易的。”

“那好吧,等回去之后看了实物再做应对。”

自从潜艇诞生之日起,注定是军事领域巨大的麻烦,近现代技术条件下反潜尚且不易,当下反潜根本是奢望,百里燕寄希望于腋目的技术不成熟,短期内不至于给咸军带来大的损失。

但钥热爆弹依然是个隐患,这东西威力太大,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命中精度,就能引发大规模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此他依然拿不定注意,走出营房去了城外莫云风的阵地视察。

自从发现地道,联军秘密组织起寻找工作,在地下挖掘了大坑填入水缸辨听地下声音,使用听瓮和地听寻找来自地下的震动。

听瓮是一种形式多样的战争器具,可以是陶器、瓷器,也可以是牛皮蒙竹筒,置于地上听取来自地下的回波。

而“地听”是一根金属棍,一个密封瓮缸或者皮鼓组合的器具,使用时将密封的瓮缸或皮鼓埋入地下深处,在用金属棍从地表插入地下,抵住瓮缸。如此利用土壤、岩石和瓮缸密度的不同,声音传播的速率和频率衰变不同,听取地下的回波。

于是在过去十数日间,不断在梁县内外方圆二十里范围内,确认数百地下声源,既有挖掘作业的声音,也有走路搬动的响声,距离地表三丈或是四丈,最深处或许有七丈厚度。

而与此同时,百里燕摆出反攻态势,用卡车运来更多的军火,明里或暗里堆积在已经判明地道,和地下空间的地表,现在只等一个时机。

时间转眼到了十一月,气温降的很低,海风受到大气环流、亚热带气旋和北海洋流共同影响,自北向南吹的风,开始自南向北刮。

十月初六这天,百里燕首次允许空艇携带少量氯气弹,对腋目阵地实施毒气攻击,为此令克洛斯中将大为恼火,仅仅再一次轰炸中,氯气就让他伤亡损失了两百多人。

其实最近一年的交战当中腋目陆续缴获了一些防毒面具,试图加以仿制,然而生理结构增加了他们研制防毒面具的难度。

腋目人的眼睛长在左右腋下与额头中央,而人类的五官都集中在面部,因此人类防毒面具的结构并不利于他们的防护,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未能仿制出自己的防毒面具。

尽管人类的轰炸猖獗,克洛斯束手无策只能被动挨打,但也并非全无好消息,与之对峙的联军每每夜间总能听到枪声大作,最近日趋激烈,甚至白天也时有发生。

由于咸军大量使用了曳光弹,增加了夜间打靶的视野,克洛斯起初以为是人类在夜间的打靶训练,并未在意。然连续数日的枪声杂乱而且无序,甚至能在前沿听到一些喊声,着实不像是夜间打靶训练,他判断是人类自己内讧。

与其对峙的人类联军,有三股不同军装制服的人类组成,他相信人类内部一样是不和谐的,巨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会让他们内讧,而连续十数日,甚至白天的枪声也许正是他们在内讧。

当克洛斯倾向于这种猜测之际,初七、初八、初九连续三日不分昼夜枪声不断,并从梁县城中蔓延至前沿阵地,在初十晚上达到了高峰。

当晚,克洛斯已经就寝,连日的枪声已经让他习惯于枪炮中休息,然而副官诺德依然在凌晨时叫醒了他。

“将军阁下,异畜阵地上传来激烈的爆炸,还有很大的喊声。”


状态提示:第1173章 梁县阻击战(20)(十月开新书,敬请大家关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