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双鹰旗下1>二、战前准备

罗恩和毛奇在柏林的火车站迎接从法国回来的俾斯麦。

“法国人同意保持中立了吗”罗恩问道。

“哦,我给你带回了一份玫瑰果冻,另外皮埃蒙特人希望我们能够支援他们一些奶酪。”俾斯麦回答说。意大利人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只不过谁也没能指望他们能干成什么事情,只需要能够牵扯住奥地利的一部分精力就可。

设在柏林的普鲁士陆军总参谋部象台机器一般运转了起来,毛奇没日没夜地在制订着战争计划,作为一个严谨的军人,他不允许自己的计划中出现任何的疏漏。战争大臣罗恩则随意得多,依然遵循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独自思考、参加宫廷舞会和在西里西亚的克雷扎乌进行打猎活动。

普鲁士的战争机器已经发动了起来

奥地利人也不是无动于衷,他们看到了与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已经临近,但却陷入到犹豫之中。不少的内阁成员像害怕失败一样害怕胜利,不愿去承担起领导和保护德意志诸邦的责任,这让奥地利在制订相应的措施时不有少显得自相矛盾的地方。

与奥地利方面被动地去适应形势的改变不同,俾斯麦却在积极为战争展开着外交方面的活动。在得到法国中立的保证后,他又得到了俄国方面的暗中支持,另外就是把皮埃蒙特撒丁王国拉入到了自己的阵营里来。

皮埃蒙特人是奥地利的宿敌,虽然他们已经两次被奥地利打败,依然在努力寻找着收回北意大利,统一王国的机会。1866年初,俾斯麦与皮埃蒙特人达成同盟协议普鲁士人确认在战后意大利能够得到伦巴第威尼西亚和托斯塔纳地区,而意大利人则保证,如果普奥之间发生战争,皮埃蒙特王国将在第一时间对奥地利宣战。

在另一个历史中,普奥战争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战前被普遍看好的奥地利帝国根本没有表现出它应当拥有的实力,仅仅在两周内就被原来认为比它弱小的普鲁士打败了,其后被迫退出了德意志联邦,为普鲁士最终一统德意志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拥有3600万人口的奥地利和1800万人口的南德意志盟友被仅拥有1400万人口的普鲁士及盟友打败了,这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作为奥地利最大盟友巴伐利亚根本没出力气,只是在自己边境上与普鲁士军队打了一仗,符腾堡和巴登的军队过于孱弱,和汉诺威一样,根本无法抵挡住普鲁士西线军团的进攻。

另外就是武器,普鲁士陆军早在1852年就已经全部换装成了德雷泽后膛针发枪,而奥地利陆军及其盟友们依然装备着老旧的前膛步枪。德雷泽后膛针发枪是前膛步枪射速的三倍,而且士兵能够进行隐蔽的射击和装弹,这相当于是一名普鲁士士兵输出的火力相当于三名奥地利士兵才能达到的效果。

在这个世界,吴维已经基本上修正了这些错误,伊斯莱亚后膛步枪的性能甚至比德雷泽步枪还要优秀这得益于发射药中掺有少量的硝化纤维颗粒,能够打得更远。而且奥地利陆军已经开始普遍装备横闩式小口径后膛速射炮,刚开始后膛炮研制的克虏伯工厂只为普鲁士人了很少一部分这种后膛速射炮。

另外就是在吴维的全力支持下,更为强势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出任了战争大臣,在他的主导下,在奥意法战争之后,奥地利人很快吸取了普鲁人的一些经验,建立起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国内的战争动员体系。

另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奥地利陆军的编制。

在奥意法战争前帝国陆军最大的战术单位编制是团级,这是早期的燧发枪时代留传下来的传统。但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战争中作战的规模越来越大,团级指挥单位已经不能承担起作战任务。在一场大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都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算,只有2300兵员的步兵团编制作为战役中的基本战术单位已经不再合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术基本单位的编制最少应该是师级,甚至可能应当是军级编制。

在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推动下,帝国陆军编制作出了重大的改革。六十万奥地利常备陆军组建成了十三个军,下辖四十一个步兵师和五个骑兵师,每师下辖三个团,取消了原来的旅级编制。另外就是将这十三个军编成了四个军团,其中驻奥地利的第一军团规模最大,拥有五个军,第二军团驻波希米亚和加利西亚,第三军团驻匈牙利,第四军团驻意大利。

即使继马克西米利安大公之后,成为了帝国海军总司令,吴维对于帝国高层、外交事务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还好,他可以通过关系密切的堂叔兼陆军元帅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影响到帝国战争部和陆军总参谋部的决策。

最主要的是他掌控着海军。在正式出任海军总司令之后,吴维就一直在尽力扩充着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要塞警备部队的规模,为这场即将到了来德意志内部争霸战争作着准备工作。在奥意法战争后,这些年来,他和马克西米利安大公鸡已经将驻扎在的里雅斯特、波拉和阜姆的三个海军陆战旅被扩充成了三个海军陆战师,吴维估计在普奥战争期间这些部队很可能要被当做步兵师来使用。

陆战队再加上海岸要塞警备部队,吴维能够调动的部队加起来已经达到了七万五千人,这是一支在战前双方都没怎么估计到的一支意外的武装力量。

毛奇的作战计划很缜密,唯一就是没有考


状态提示:二、战前准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