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秦钜子>第八十四章 水车之益

水车啊……

送走了憨夫,李恪依旧无法将自己从负罪感当中解脱出来,哪怕他心里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好负罪的。

憨夫和辛凌立意天下,心系黎民,一心只想把水车搞出来,让全天下的黔首都能得益。

但他们低估了在秦朝制造水车的难度,更忽略了李恪和汜家的恩恩怨怨。

在不小心弄死了旧田典余之后,李恪巴不得自己能隐身藏形,哪里愿意在县佐和田啬夫这两个汜家人的眼皮底下闹这么大的动静!

但是水车……

李恪鬼使神差地走向矮几,跪坐,铺简,就着水车的方向开始思索。

最早的水车应该叫作翻水车,始建于东汉末年,发明者是臭名昭著的十常侍毕岚。

身为一个有才华的死太监,毕岚无疑是称职的。他从头至尾都未关心过农业灌溉的问题,之所以绞尽脑汁发明翻车,是为了抽取河水洒扫道路,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百姓收取洒扫费用……

然而天才的设计不会被埋没,翻水车在三国时期被诸葛孔明和马钧二人先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改良出用于灌溉的农业翻车。因造型神似龙骨,又被称作龙骨水车。

初期的龙骨水车是标准的人动力机械,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当中,通过踩踏固定于堤岸上的拐木,使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地。

龙骨水车的设计从那时起便基本固定,此后衍生出水动力、风动力、畜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但核心部件却没有大的改变。因为轻便、简易,节省物料等诸多优点,其自隋唐开始便广泛运用于淮河以南的农业生产当中。

相比之下,淮河以北在水车的发展上则艰难得多。

北地干燥,少水网,多大河,河道曲折,水势湍急且走向多变,气候上又有显著的干湿差异,导致北地河流普遍水文复杂,最难攻克的便是干湿两季中巨大的水位落差。

龙骨水车的设计有严重的水逃逸问题,刮板的输送距离有极限,只可短促,不可绵长。考虑到北地动辄数丈的输水距离,龙骨水车架起来容易,效率却远不如原始的人力取水。

这个问题直至明朝中期才算得到了真正的解决。

兰州人段续通过反复试验,在黄河上建起了第一架轮毂式水轮车。其形似车轮,结构巨大,通过水力转动水轮,将水自下而上抬升到高处,再经由架在空中的水槽引到田亩,这才彻底解决了水逃逸的问题。

然而那是在明朝……

秦朝的生产力水平与明朝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想要如段续般搭建起这样一台庞然大物,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李恪举着笔呆了半晌,墨汁顺着笔尖滴落,污染简片,他却恍若未觉。

严氏悄悄走了进来:“恪,该食飧了。”

李恪猛然惊觉:“媪,怎么是您来唤我?展叔与小穗儿呢?”

“他们已经来唤过你几次了。”严氏无可奈何道,“我儿到底在想些什么,竟会如此神不守舍?”

“水车……”

李恪轻轻叹了口气,竹筒倒豆子般把水车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两型水车的特点详详细细说给严氏听。

说完,他遗憾道:“憨夫君与辛阿姊不知水车之难,更不知我等与汜家的渊源。我虽不忍他们徒劳无功,却苦于其他,只能看着他们白费力气。”

严氏听得迷糊,轻声说道:“我儿可有把握制出水车?”

“制出……此事难度不小,若是人力物力足备,大约有七成机会。”

“若墨家自制如何?”

“凭一份似是而非的草图吗?除非天爷庇佑,否则他们必败无疑。”李恪斩钉截铁道。

“他们可知?”

“或许知吧……”

“那他们可会弃之不顾?”

“辛阿姊的脾性……难!”

严氏轻声笑了笑:“恪,为娘不懂水车为何物,可是为娘问你,水车若成,于国可有益?”

“大河两岸,千里沃原,当然有益。”

“水车若成,于民可有益?”

“田地灌溉,旱涝保收,自然也有益。”

“水车若成,于你可有益?”

“于我……”李恪皱眉苦思半晌,“能不能大利千秋,青史留名我不知道,但大秦历来鼓励耕作创新,烈山镰,机关犼便换了上造爵位,水车一出……有益。”

“于国、于民、于己皆有益,我儿若真做得,又为何不愿做?”

“媪,你是不是忘了汜家?”李恪急道。

“汜家如何?”严氏反问道,“我儿区区黔首之时,汜余可欺,郑家可欺。我儿爵止上造之时,县佐可欺,汜家可欺。但汜家也仅止于此了。若是我儿名满天下,他们又能耐你何?”

李恪愣住了。

他先前只是考虑水车制造费时日久,中间若是闹出太大动静,可能会重新勾起汜家对他的注意。

但就像是严氏所说,汜家不过就是楼烦一县的土霸王,放眼天下,根本屁都不是。

蝼蚁之观世界,天地无穷尽;鲲鹏之观世界,扶摇几万里。

汜家强吗?对现在的李恪而言自然是强的,凭着韬光养晦,他最多也就是在汜家余威之下乞活,企盼着汜家不要关注到他,给他一时安宁。

汜家强吗?待到李恪功成名就,天下皆知,汜家又能奈他如何?权利、地位、声名……立足于世终需要自身的强大,一味地躲避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状态提示:第八十四章 水车之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