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鼎明>第234章 都是浮云

解决了火炮工坊之事后,李征决定去了解一下各地屯田处扫盲任务执行的情况。

如今在潞州军中,推广文化教育的进程还算尚可。

基层军官一级大多已经认识了百多个常用字,由他们向底层士兵教授之时,也算是温故而知新。

虽然这一过程极度痛苦,甚至有些基层军官宁肯降级也不愿意去学习,但在李征强力的推动下,潞州军中根本没有人能抵抗这个大势。

在底层,文化普及却意外的没有受到大规模的抵制,握惯了刀n的士兵们,拿着笔杆子的手虽然不断发颤,但最渴望改变自己底层状态的他们,产生的动力却是极大。

一开始,当天教的字,第二天便得重新教上一遍。但赶路之时,没有训练任务的他们,全天候的进行文化学习后,这个过程便顺利了许多。

而潞州军的军令,内部已经全部改为简体字传达,也可以起来巩固学到文字的作用。

两个月下来,哪怕头脑最呆的士兵,也至少掌握了三十个左右的常用字。对于一些简单的手令,士兵们已经不存在完全看不懂的了。

但这点水平,相对于提升官阶的标准来说,却还远远不够。

伍长需要掌握十个常用字,什长则需要五十个,再向上成为小队正就是以百为单位了。

至于哨长,则需要三百个字为起步。

哨长再向上的都部,则需要掌握五百个字的地步。都部之上的守备、游击,已经不再单单是掌握常用字了,还得会书写文章。

这文章不是科举的文章,类似于后世的作文,需要一定的逻辑能力才能办到。

当然这只是一个晋升的提名而已,不过达不到的则根本不可能获得这个提名。

如今的潞州军内部,便有众多战功达到,但文化课还未达到的家伙,还在拼命的学习着。

屯田处的文字推广遭遇的阻力不来源最多的便是普通百姓们。

对于孩子可以免费入读保甲长客串的bn,他们没什么意见,但要这些成年人也放弃劳作去听课,他们就不乐意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想要维生,劳作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一切靠人力的时代,田间劳作的工作量远超于后世各种机械化的年代。

可以说,普通农民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天能够闲在家中的,辛辛苦苦的劳作,虽然不一定能够换回全家吃饱,但游手好闲,那必定是没有正当的饭可以吃。

偶尔空闲的时间,教习的几个字,地里忙活的时间一长便会被忘光光。

这个群体在没有将他们生活水平提升起来之前,单靠一纸公文便想取得效果,那还不如将纸留在厕所时,发挥的作用还能大一些。

李征要看的,也只是孩童们以及半大孩子们的文化普及程度。

对于孩童们去学堂上课,百姓们是抱着支持的态度的,尤其是那些半大孩子们,更是求之不得。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这个长身体的阶段,饭量出奇的大!

这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就算叫到地里,也不会老老实实的干活,完全就是令人头痛的存在。

这些人被学堂叫去,免费管上一顿饱饭,既可以给家里省下一笔不菲的粮食,又可以学到一些学问,何乐而不为?

因此各地的屯田地,孩童扫盲率十分的喜人,普及率几乎已达百分之百。

当然所消耗的粮食汇总起来,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这个决策也饱受李征集团内部的争议,不过在李征强硬的态度下,却也无人敢于明着阻碍。

这数月来,高平小学里落魄书生也多了近一倍,这些人经过一个月的培训之后,掌握了简体字之后,便开始进行繁体书籍的翻译工作。

华夏的文言文博大精深,一句短短十余字的文字,翻译成为白话文后,便有可能是一大段。

而且因为翻译的人不同,相互之间对于意思的理解不同,更是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见解。

文人之间本来就是相轻的,尤其是遇到这种认知不同的,更是会扩大至圣人道统,生死仇敌的程度。

因此在翻译房中,相互引经骂战只是等闲,全武行也时有发生。

对于这些人的疯狂,小学祭酒也从一开始的劝和,到最后完全听之任之,只要不耽误翻译工作即可。

说来也奇怪,当祭酒赵兴平每次前来劝架之时,这些人反而更加的疯狂,当面全武行也是等闲尔尔。

但当他完全放任不管,任他们打生打死之后,再以翻译工作滞后之人扣发薪水后,这些人反而消停了下来。

虽然翻译房不时有人大骂圣人绝学不在,竖子当道云云的。只是各人手上却不敢慢,内容则是以最通俗的大白话写就,字迹更是没有丝毫的潦草。

这帮子人也完全以知识垄断者自居,将明明很简单的东西弄的复杂化,是他们的必备素质。

各种文章写的花团锦簇,之乎者也之类写的令人看的云里雾里,这才觉得心满意足。

这种文章普通人就算识得字,也完全看不懂,这才能物以稀为贵,维持着他们知识垄断者的位置,达成他们凌驾于大多数人之上的目的。

如今李征这种传播文化的方式,必然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百姓们看到简单易懂的东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想之前那般随意糊弄就不太好得手了。

当所有人都能扒开华丽的外衣看到他们的本质后,之前的敬畏和膜


状态提示:第234章 都是浮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