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硬科技巨头>第101章 大明艳后
一丝女人味,难怪以前的皇帝喜欢让太监照顾自己的生活,

不用方浩自己去主动要求,很快就不断有宫女和太监来让自己熟悉后宫,教方浩如何在皇宫生活。

作为皇帝,皇宫中一套皇帝的规矩,皇帝之称,始于秦代,秦始皇统一宇内,踌躇满志,为了表示权威,有别于以前诸朝帝王的称号,便把帝王改称为“皇帝”。

皇帝自称为“朕”,此外还有“孤”、“寡人”、“官家”的称谓,其他人休想染指。除此之外,还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称呼,如:下达命令为“诏”;用章为“玺”;生病不叫生病叫“不豫”;干错了事叫“浮云蔽日”;外出叫“幸”;就是当了俘虏,也得叫“北狩”;死了绝对不能说死,叫“驾崩”,这些被特殊化了的“独家规定”,显示出的是皇家的特权和专权。

皇帝的衣食住行都是有规定的。比如穿衣戴帽,皇帝礼服的具体规定:“龙袍,色用明黄,领袖具石青,片金缘,锈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锦、袷纱、裘各惟其时”。

对于规定中的内容是不能有丝毫含糊的,皇帝生前如此讲究,死后的讲究就更加纷繁复杂了。

皇帝死后要加“谥号”,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普遍推行,除此之外还要入太庙立室祭奉,所以从西汉开始又有了立“庙号”之说,一般开国的皇帝叫太祖、高祖、世祖,其次叫太宗、世宗等。

古代大体上在唐以前称谥号,唐以后多称庙号,这是因为唐以后的谥号又加了尊号,而且尊号的用词越来越多,称呼起来实在麻烦,为了方便起见,主要称呼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三个字,比如“唐太宗”、“明太祖”。

从唐代以来,在称呼“谥号”的同时,又增加了“尊号”,这是臣下给皇帝的阿谀逢迎之词,不仅在死后,而且在生前都可以奉承,甚至可以不止一次的奉承,于是,尊号就可以累加起来。以清朝垂帘听政的那拉氏为例,最初同治皇帝就给她“慈禧”二字,到了她死的时候,就增值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其实,无论是皇帝,还是帝后所得到的一大串尊号也不一定都是歌颂,有时也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比如光绪皇帝,他被慈禧太后幽禁,形同囚犯,死后也按常规得到了一大堆纯属官样的庙号、谥号和尊号,叫“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在汉武帝之前,我国的纪年都是以该帝王之名来称谓的,如“秦始皇二年”,汉武帝之后,每个帝王都有了“年号”,新登基就改为“元”,所以,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每一年都是以年号为称。

起初每个皇帝可以使用几个年号,但是到了明清,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一般年号都是两个字,如顺治、康熙、雍正等,也有三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也有四个字的,最多的是六个字,如西夏的年号“天授礼法延祚”。

这样,皇帝就有了本名、庙号、谥号、尊号、年号五种称号,某些皇帝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还自起了别号,如乾隆皇帝就自称为“古稀天子”等。


状态提示:第101章 大明艳后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