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缥缈风烟录>第四百一十二章 求同存异君子国
,蛮夷自然慢慢向往礼教,也会主动学习儒道,如此四方自然同做君子。久而久之,世间之国,便都成了君子之国。”

柴荣摇头,道:“赵兄的理解终究还是有些偏向于理想化了,柴某觉得,此种君子之国的构想,便有些像是那难以成为现实的大同一般不可触及。”

赵普道:“天下大同,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应该要分步骤进行,君子之国,便是其中一步,这时间或许百年、千年,但总归天下人会距离大同之国更近……”

赵九重道:“百年千年太久,为何不双管齐下呢?凭什么君子不能掌握兵器?凭什么不能做决策?这朝廷集权,推行文治,或许很长时间不会出问题,但是只要一出问题,便是害了百姓,说不定还会因此亡国。”

赵弘殷端着酒杯,看着三个年轻人你来我往的不断讨论,嘴角带了一些笑意。

无论是赵普还是柴荣,的确都是非凡人物,赵普的见解虽然有些执拗,但不得不说,已经比天下许多人要聪慧太多了。而他所谓君子之国的想法,也的确是值得推行的,只不过过于理想,需要有现实之中和而已。

柴荣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些内容,见识长远的同时,又有许多个人见解。

至于赵九重……

赵弘殷其实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对自己这个儿子有了很大的改观。要知道的是,从前赵九重只是个不正经爱惹事的人,如今坐在这里和这两个优秀的青年人谈论而抒发见解,也自然同样不凡。

如果,将三人都想做是君王的话……

赵弘殷心中思索,柴荣如果治理天下,必定有很长的远见,且不软弱,而且,能够令天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过,少了一些进取。

赵九重的话,多了几分戾气,做君王恐怕要南征北战,很难安定下来,恐怕天下该稳固的时候,他反而还要四处征战,这种并不是不好,而是不像柴荣那么兼并。

至于赵普……

君子之国的想法,自然是人人向往的,但要清楚的事,世上的事情绝非是那样理想化的,人人君子是不可能的,读书人也会出愚人。

不过,即便弊端明显,但教化之国,的确需要赵普这样的人。

思来想去,三人之中,柴荣恐怕是最适合做帝王之人,的确是有治世的远见。只不过,赵弘殷未曾多深入了解,不知柴荣是否还有更深的经世之才。

不知不觉,三人便讨论至了深夜,赵弘殷很少说话。

理不辨不明,三个年轻人不断地阐明自身的认知,会互相壮大。

春秋战国时,之所以会出现儒家、法家、墨家等治世之家,主要就是因为互相辩论,互相壮大,开放的谈论,促使了思想的进程。

强秦因而才能产生,并未大汉奠定基础,之后才又能有李唐盛世出现。

柴荣道:“所以,内儒外法,强兵之策更加适合之力国家,而重儒重法,轻兵之策,柴某觉得还是有些不太妥当。”

赵普道:“强兵当然还是要强,但要优先考虑到各地方的德行,智慧,需要在适宜的时候才进行加权,不能贸然加权,那样会导致隐患……”

……

第二日,一大清早。

柴荣便主动来向赵弘殷问安。

赵弘殷道:“你在河东那边参与征战,也有许多疲乏,此刻到了家里,怎不多歇息一番?”

柴荣道:“昨夜谈论之后,我久久也睡不着,等着天亮来请教赵伯伯。”

赵弘殷道:“请教我?”

柴荣迟疑,点了点头,道:“是的,赵伯伯经历了几朝,见过各种各样的君王,见识更深,昨夜您让我们三人谈论,自己却不发表什么见解,但我知道,赵伯伯您或者,其实有更加准确的看法。我的一些想法,我知道可能并不是太好,也因此遭了许多的冷眼,我也希望,能够以赵伯伯为师,得到一些指正。”

赵弘殷诧异,道:“这世上之人庸俗者更多,说起来,赵某本身也是武官,而非文臣,对于你的言论,赵某要说,是比天下许多人看的更加透彻的。”

柴荣目光一闪,有些不太敢相信,他对自己没有什么自信,或者说,自信已被磨灭了。

赵弘殷道:“与庸俗之人论道,得到的回应自是庸俗的,这些庸俗之见与一些真知灼见掺杂在一起,需要自我辨别,懂得甄选,从其中挑出有用的部分来加以修改自身之观点,至于有一些,自省过后,发现乃是寻常,甚至是错的,也就不必放在心上,那个时候,别人怎样轻视于你,都未必是你的问题。”

柴荣若有所思。

赵弘殷道:“众人陈列,自能诞生智慧,但自古以来,经天纬地之才,绝对都是凤毛麟角,他们的见解,想法因为优于常人而存在,绝非是简单的从众。要知道,许多圣贤不也是同样会遭到冷遇,遭到别人冷眼吗?人生漫长,慢慢来就是。”

柴荣心中感动万分,赵弘殷是在鼓励他,他连忙抱拳,深深地向赵弘殷鞠了一躬,道:“多谢赵伯伯指点。”

赵弘殷哈哈一笑,道:“你之才华非同一般,赵某觉得,未来会有很好的前途,至于我那儿子,却总是玩世不恭,不够正经,他与你一起,劳烦你多担待一些,同时,也能够照看他一些,有的时候,他若是惹怒你了,莫要与他一般见识。”

柴荣连忙道:“赵兄弟他才是非同一般,我的许多见解,便是从赵兄弟,还有张兄弟那里得的,至于其他,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二章 求同存异君子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