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史上最强太子>第398章 官吏无别,逢进必考

若是别人,朱元璋绝对不会如此发问。

很简单的道理,历朝历代,看出科举弊端的人多了。甚至,科举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历朝历代都是逐渐变化的。Ъ

但是,谁把科举的弊端完全解决了?

只能说,两权相害取其轻,人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选择了弊端没那么多的“科举制”。并且,尽量减少“科举制”的弊端而已。

但问题是,现在和朱元璋讨论的是朱标啊!

“文武双圣”之姿,折服大儒宋濂、刘基,土地改革,种痘之术,甚至刚刚准备制定《海外国民法》的朱标!

朱元璋对朱标,还真是抱着极大的希望!

朱标也没让他失望!

朱标道:“儿臣准备,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其一,咱们要解决的,是考什么的问题。考策论,肯定是不行的。寒门子弟,有书读就不错了,哪里有机会接触那些实务?但是,光考经义也是不行的。皓首穷经,终归不过是个书呆子而已。”

“标儿的意思是?”

“儿臣以为,咱们可以考三门,每门总分一百。三门总共分数,就是进士考试的总分数了。朝廷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用。”

“具体,考哪三门呢?”

“其一,儒家经义。在这里,儿臣有个私心,请朝廷以天元学为总纲,进行考试。”

所谓“天元学”,就是朱标、刘伯温、宋濂等人,将“天理说”和“元气说”结合起来,创造的儒家新学问了。

最大的特点,是推崇“格物致知”,重视实践。

现在,宋濂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学生的世界观就是“天元学”。

而成为国子监学生,就是大明当官最便捷的途径。

能当官谁不爱啊?

所以,“天元学”早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显学,风靡大江南北。

现在,朱标直接敲砖钉脚,让这“天元学”成为儒家经义的考试总纲。

想必如此一来,那些士人们重视读书人轻视匠人,重空谈轻实务的风气,能减少许多,对朝廷对天下都大有裨益。

当然了,此事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效果——不学习“天元学”就不能当进士,就不能当官。学了天元学呢?以后的大明的进士们,就都成了朱标徒子徒孙了。朱标再推行什么改革,谁敢反对,那就是欺师灭祖!以后各种政令推行起来,绝对事半功倍!

朱元璋对此当然大力支持。

他还有一个理由:朱标之前只是有“文武双圣之姿”而已,现在却是向着“文圣”前进的节奏!朱元璋这个当爹的,能不支持吗?

朱元璋道:“很好,就按照标儿你说的办!孔子在读书人中地位太高,恐怕不好取代。但是,孟子么……咱本来就看他不顺眼了。什么‘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是人说的话吗?从今天开始,我大明的官学,就是你和几位老师所创的‘天元学’了。来日,把孟子的牌位取下来,你弄个亚圣当当!”

“呃……”

好吧,朱元璋心中第一观念,还是保住朱家的万年江山。

朱标也不争辩,继续道:“其二,就是考数学。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么,想必读书人也没好的理由拒绝。”

“其三呢?”

“考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朱标道:“儿臣以为,一个既熟悉历史,又懂数学的人,即便不通实务,也能很快上手,融会贯通。而且,这些人如果科举无望,无论是种田、经商、还是做工,都要比寻常百姓强一些,不算为了科举,蹉跎了岁月。”

朱元璋微微点头,道:“有道理。咱如果早就知道什么‘指数’的问题。当初,也就不会险些铸成子子孙孙一直分封的大错了。不过啊,标儿……”

“父皇请讲!”

“你这三门,单独拿出哪一样来,都毫无问题,说得过去。但是,综合起来……儒家经义,在科举中的分量如此之小,你就不怕天下那些读书人反对吗?”ъiqiku

朱标微微一笑,道:“朝廷这么多年,不开科举,那些读书人想当官都想疯了,有多少人敢争多争少?还有最关键的,朝廷可以加恩啊!”

“如何加恩?”

“唐朝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不过是几十人而已。宋代进士人数众多,一科两三百人。最多,达到了六百人之多。如今,朝廷一科取两千人如何?”

“那怎么行?”朱元璋着急道:“宋朝之亡,一大原因,就是冗官太多。朝廷三年录取两千进士,哪有那么多官位给他们做?”

朱标胸有成竹地道:“父皇不是一直忧心,那些进士不通实务,不大堪用吗?儿臣以为,进士初为官,不必为官,可为县中小吏。他们在小吏的位置上磨个两三年,如果确实能干,再行升迁。如此一来,。岂不是什么实务都通了?什么情弊都懂了?”

“那就更不行了。哪有读书人,愿意做小吏的?小吏污浊不堪,以敲诈勒索百姓为能事。历朝历代,无不鄙视小吏,连科举都禁止他们的子孙参加科举!”

朱标反问道:“父皇既然知道,小吏污浊不堪,以敲诈勒索百姓为能事,难道就不想改变吗?咱们不如从三方面规定,其一,允许小吏子孙,和寻常百姓一样,参加科举。其二,所有官员小吏,犯了国法,祸及三代,不准子孙参加科举。其三,从今以后,非进士得中,不能为


状态提示:第398章 官吏无别,逢进必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