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唐新秩序>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

“来i”的意思,即指第二i,刘守光发出战书的i期是正月十六,所以约定的作战i期则是正月十七,现在李诚中于正月十七将信使派回,同意“来i决战”,这个“来i”又是哪一天呢?按照道理。李诚中批复的“来i”应该是正月十八。但,谁知道呢?

刘守光和刘知温一商量,刘知温道:“看来李小儿是要拖延时i,他的作战准备还不够。我军不可任其拖延下去,必须趁机决战。大帅这次再派人上不可再用‘来i’之类的字眼,咱们定一个具体i期,比如正月十八,让李小儿没有托辞。”

刘守光道:“若是李小儿继续拖延,便说明他准备确实不充分。那咱们就选择攻城!这些时i侍中一直在督造攻城器具,不知如何?”

刘知温道:“今夜再加把劲,明i便可有一批器具能堪大用,攻城虽说不够,但至少可以开始攻打城下的那座军寨了。”

两人正在商议之际,忽然有军官来报,说是位于下石村的前出营地发现了数百营州军士卒,在村子前耀武扬威一通鼓噪,质问为何刘守光明明下了战书约战。却耍赖不来。

刘守光当即气得吐血,原来你说的“来i”就是某战书里的“来i”?那你为何不痛痛快快当夜把某家派出信使放回来?非要拖到第二天?

气愤之下,刘守光点了数千军士,急急忙忙赶到下石村。向下石村驻守的刘指挥一问,才知道营州军已经回去了。

驻守下石村的刘指挥是知道大帅刘守光的战书的,但他却不知道营州军回应的内容,所以他被营州军辱骂的时候无言以对。导致对刘守光约战而不履约的行为也有些瞧不起,把营州军的喝骂声原原本本转达给了刘守光。无非就是“无耻之徒,不守然诺”。“无信无义,徒乱军机”之类,把刘守光气得够呛,火爆脾气发作,忍不住迁怒于这位刘指挥,将刘指挥拖下去重责了二十军棍。

刘守光连忙命人再上写明了“正月十八”的字样。信使来到石城之后,将战书递上,这次却遭到了严厉的质问和拒绝。营州方面首先质问刘守光为何约而不战,其次告诉信使,不能什么都由刘守光说了算,下一次的约战时刻,要由营州方面决定。

信使于是耐着xing子询问营州方面约战的时间,得到的回答却是“再行商榷”。

刘守光冷静下来,终于确定了刘知温的说法,即营州方面毫无决战的兴趣至少现在没有立刻决战的兴趣。营州方面没有,但刘守光有!他能够指挥和调动的所有能战之军都摆在了石城周围,此刻不以优势兵力(他自认为兵力对比为二比一)发起攻击,难道要等到营州方面有了更多的增援么?

何况宣武方面给刘守光的时间也不多了,他们给出的底线是正月底,而刘守光认为可以再拖延半个月,但无论如何,顶多就是一个月之内就要见分晓。虽说不能将营州军引到城墙和营栅外面作战,但石城姑且不论,石城下的那座营寨却是可以尝试着打一打的。

攻打营寨和攻打城墙是两个概念,刘仁恭本人就非常善于攻城,尤其善于挖掘地道攻城,刘守光耳濡目染之下,自觉学到了父亲七分本领,如今自己兵力虽然占优,但并不足以攻城,这一点刘守光倒是有自知之明。可要去打的是一座营寨,他自认为还是有把握的。

更何况还有一个同样善于攻城拔寨的刘知温辅佐,当年在魏州城下,刘知温所献“垒土城”之策,差点将城内的魏博牙兵逼到绝境。

刘守光相信,一旦城下的营寨出现危机,城内的营州军是不会坐视友军覆灭的,否则的话,这对守军的士气是严重的打击。而且最好打得急迫一些,等到石城内的营州军被引出来救援的时候,就是决胜的时刻了。

jing彩推荐:


状态提示:第四十三章 卢龙节度(十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