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唐新秩序>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小道非常难走,再加上天降大雨,河水上涨,偷袭的敌军还没抵达。

不同的可能有着不同的应对方法,前一种可能性只需要适当加强对黎北坡、黄崖洞、龙泉一线的查探,提醒黎城守将张龙时刻警醒就可以了,但风险很大;后一种可能性则需要向黎城调派援兵,从大军的战场安全性考虑无疑是应该优先这么选择的,但这会占用大量作战资源,削弱燕军对石峪的围攻力度。

陈虞侯和刘虞侯亲自带着几名参军飞快的演算着,在李都头的协助下,很快拿出了一个抽调兵力支援黎城的方案。

陈虞侯和刘虞侯的这一通演算,让李都头差点当场晕菜,一开始他还能跟上两位虞侯的思路,到了后面,脑子里就成了一锅粥,两位虞侯问什么,他就绞尽脑汁回忆什么。这些问题包括:浊漳河谷小道最宽有多宽、最窄有多窄,河东军行军时习惯几排纵列,河东军的日常用餐量,河东军习惯什么时候起身、什么时候休息,各级指挥行军时的位置,各部之间的习惯距离,河东军军士宿营的用具,甚至包括他们是集体大小便还是自由大小便……这些问题非常细,让李都头完全不知道究竟和打仗有什么关系。

让李都头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问话中,陈虞侯和刘虞侯演算出了一个结论:他们预测,三王联军如果偷袭黎城的话,根据浊漳河河谷的通行能力和输送能力,以三千人偷袭,从武乡出发,需要二十天左右抵达黎城;以六千人偷袭的话,这个时间会延长至一个月;如果是八千人的话,需要的时间和消耗会成倍增长。因此,想要达到最大战果,最适合的偷袭兵力应该在五千至六千人左右。

与李嗣源在石峪安营扎寨的时间来比较,结合李都头对老河东军行军速度的一般性认知,再加上大雨导致浊漳河水位上涨这个因素,陈虞侯和刘虞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三王联军出兵偷袭黎城,最佳的兵力配置在五、六千人,此刻所抵达的位置应该在黄崖洞至黎北坡之间!

现在到了让周坎做决策的时候了,需要他选择一种应对方法,也就是李诚中灌输给燕军的作战思想——军队主官只需要做决策,其他的,交给参谋来完成。

按照一名指挥者的正常心态,周坎无疑很想选择简单应对,提醒黎城守将张龙注意警戒,同时派出斥候查探浊漳河谷小道,这样做不会打乱燕军围攻石峪的整体部署。

周坎这位潞州战场临时总指挥麾下的兵力为:幽燕保安军六千余人,李存勖的残军千人,辽东保安军五千余人,妫州军一万两千余人,总计战兵两万五千人,此外还有屯于潞州的补充兵四十多个营,两万多人。但有实战经验、具备合成能力的还是两万五千名战兵,两万多名补充兵只能作为兵力损失的补充,不能作为整体拉上战场,而且这些补充兵的主要补充方向是主战场高平。

依靠这些兵力,周坎需要负责潞州、襄垣、黎城三个支点的防御,同时要围攻石峪韩军大营,兵力已经非常紧张了,再从里面抽调数千人到黎城去,会让攻打石峪的作战捉襟见肘。而且黎城远离主战场方向,一旦主战场需要兵力应急,派过去的援兵也很难及时赶过来。最后,要是人家根本没有偷袭黎城的计划呢?一切布置不都成了巨大的浪费了么!

但危险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因为李嗣源在石峪安营扎寨本身就给出了有力证据,所以周坎非常为难,一时间有些犹豫不定。


状态提示:第九十八章 决战上党(十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