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时代巨子>第二百八十七 人生如戏

相声早在宋代就有,原来的名字叫“象生“或“像声“,是仿学口技滑稽表演的意思。

但是,从帷幕里表演的“暗象生“发展成面对观众表演的“明相声“,却是近一百二十多年的事。

见于记载,首先在北京地场上说单口相声的是清代咸丰年间的张三禄,接着是京剧丑角演员朱绍文,为生活所迫,改行说了相声。

朱为了肚子不顾面子,整日在露天地演出。他在手里敲打的两块竹板上刻着两句诗“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发泄他的满腔愤怒。观众们随之都亲呢地管他叫穷不怕先生。

就这样,“穷不怕“成了他的艺名。

“穷不怕”演出前,先用右手攥着一把白沙子往地上撒字,边撒边唱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聚拢来围成一圈后,才正式表演。他有时学唱京剧,有时讲解字义,有时说笑话和单口相声。后来感到一个人说太单调,就和学生们互相问答,一捧一逗,逐渐演变成对口相声。

传统相声中的《改行》、《大保镖》、《黄鹤楼》等,都是他的创作。他成了当时开始形成的相声三大流派中“朱派“的创始人。(另外两派是以阿彦涛为代表的“阿派“和以沈长福为代表的“沈派“。)当前京城的相声演员,大部分是宗朱派的。

相声的发展从张三禄算起,共经历了七代。如果每一代找出一位演员做代表,七代人是这样师承下来的:张三禄(第一代)--朱绍文(第二代)--徐有禄(第三代)--焦德海(第四代)--朱阔泉(第五代)--侯宝林(第六代)--马季(第七代)。

要是按这个排辈算下来,曾拜侯耀文先生(侯宝林之子)为师的郭德纲,应该是相声的第八代传人。

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

…………

05年的时候,或许是德云社最兴盛和鼎盛的时期。

之前的很多老先生都还在,新生代除了郭德纲和于谦,李菁、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等“德云四少”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时候郭德纲刚刚将这么多年积累的生活,改编了很多经典的传统段子,像《西征梦》、《黄鹤楼》、《托妻献子》、《揭瓦》,也有很多原创的好段子,像《我这一辈子》、《我要幸福》、《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等,这些德云社早期的相声段子,笑料十足,包袱密集,非常好看。

尤其是在这个相声已经被小品和流行歌曲冲击下,没落的年代。

人们忽然发现,原来相声还可以这么说!还可以这么好笑!

而且这个时候,郭德纲非常捧其他人,返场小段总是拿李菁开涮,《李菁开车》“说李菁开车三迈,我的妈呀,太刺激了!风驰电掣啊……”、《李菁表妹》“她那个照片贴在门上辟邪,贴在床上避孕”之类的,也让李菁红了起来。

何云伟的《口吐莲花》,曹云金的《大保镖》……

而且,从年初的茶园中寥寥几人,到现在场场爆满,连站票都卖光了,这种团体历经艰难,终于苦尽甘来,眼看着就要兴旺发达的感觉,让德云社的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充满着激情和希望。

这种精神状态,再过些年后,就很难见到了。

可惜,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自古如是。

随着德云社越来越火,赚的钱也多了,反而多生变故,先是老先生们逐渐隐退,“德云四少”为代表的一批元老也纷纷叛出师门,离开德云社,自立门户。

归根结底,不外乎是这个道理。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林风想起前世时看微博上郭德纲和曹云金多年之后,还在互相撕逼,再看看现在他们师慈徒孝、其乐融融的场景,不禁有些感慨。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啊。

台上,郭德纲和于谦正在演出《西征梦》,郭德纲一句“金发闭眼”,再加上他活灵活现装瞎子的模仿表演,又让台下爆发出一阵笑声,林风旁边的叶薇语也被逗得咯咯直笑。

看着台上郭德纲嬉笑怒骂,随口抖一个包袱,甚至一个表情,就让台下“吁”声一片,掌声雷动,作为前世听了十多年郭德纲相声,这段相声更是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的人,林风也不禁笑了起来。

不得不说,郭德纲相声的魅力,一定要在剧场里才能感受的到,他这种浑身上下都是戏的表演功底,随时和台下观众互动的“现挂”功力,只有在现场才能完全显现出来。

虽然他早期的相声段子里有大量比较俗的内容,像但经过他的口中说出来,观众也不过一乐,不以为许。

“哈哈,太逗了!”叶薇语趴过来凑在林风耳边,乐道。

看着她笑靥如花,星眸泛彩,林风也觉得心里开心了很多。

“你喜欢看就好!”林风温柔笑道。

握着她的手,不再去感慨那些前世所了解的德云社的兴衰变动,认真投入的看起了表演。

郭德纲和于谦鞠躬下台了,后面上来的是徐德亮和王文林老先生,他们讲表演传统对口相声《西江月》。

一般一场演出,会让更多的人出场表演,演一场就能拿一场的钱啊


状态提示:第二百八十七 人生如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