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皇宋锦绣>第四百章 不同际遇

同样的一万人工作,全心全意,跟三心二意,完全是两码事,之前,在上面的命令之下,这些人努力干活,现在,却是为了军工而努力干活,哪怕是同样的人,使用同样设备,效率上面,就要差上两三成。在庞大的工程量面前,两三成,已经相当的可观了。

整个灵州,是外松内紧,整个西北禁军,除了少部分驻扎在外侧,那些棱堡之中,防备辽国可能会有的攻击之外,其他的都已经投入到了整个工作之中,西北调动了差不多25万人,还有15万的奴隶,近二十万的头大型牲口,这些力量加在一起,足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之前计划,开垦出的500万亩以上农田,这些将会成为未来灵州立足的基础,到了秋天,哪怕一亩地产量在2石,整个灵州,也会多了千万石的粮食,就算是按照在汴梁价格,也高达700万贯,如果是按照的目前西北的粮食价格,更是高达5000万贯。

1000万石粮食,能够干嘛,能够干的事情多了,韩琦这一次大规模的工程,重点就在粮食上面。

韩琦知道,伴随着灵州逐步落幕,加上他这一次和议的完成,他留在灵州的时间不多了。

北宋对于文官,限制较少,也不会因为一个文官掌握大权,而针对他做些什么,曹刿作为枢密副使,已经入主大名府超过10年了,也没有见挪地方。

可是那时针对大名府,大名府跟枢密副使这个职务是相合的,西北这边太过贫瘠,同时西北四路的权柄也太大了,就军事上面,西北四路相当于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还有三关加起来,全部的军事力量结合在一起。

在战争时代,面对着西夏的威胁的时候,这不算什么,可以给予较高的权柄,可是现在西夏都没有了,不限制怎么可能,难不成,在冒出来一个西夏。

韩琦当然没有自立为王,或者当什么土皇帝的想法,一生的抱负就是执掌北宋的权柄,那么离开西北,主政其他地方,那就是必要的选择和磨勘。

他的功劳越大,他的动静越大,离开的时间也就越早,正因为如此,韩琦心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有限的时间之中,他会用最快的速度,给灵州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之前他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把根基放在畜牧和农业上面,畜牧是没有办法,2000多万头的牲口,如果不妥善的处理,那可都是钱啊,这笔钱是北宋从辽国手中分润出来利润,甚至辽国在西夏的收入,未必有北宋多。

那么农业,就是一个根基之中的根基,畜牧业,或许能够致富,可是真正能够奠定根基的,还是要看农业。

建设大量的池塘,修建庞大的沟壑,让被这些水利工程笼罩的地方,从原来的荒地,旱地逐步的变成水浇地,就是韩琦目前的一个核心的选择。

水浇地,代表着什么,旱地的收成很低,一般能够保证一石多的收成,已经不错了,再多,很难,甚至不容易抵抗灾害,一旦遭遇到水旱蝗三种灾害的时候,几乎必然,会出现问题,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依托着黄河和黄河的众多支流,哪怕在干旱少雨的季节,也不担心水量不足的问题,而只要有充足的水,在辛勤的农民的努力之下,达到一定的收成还是可以的。

一般的旱地,一亩地收成都是少于1石的,水浇地,哪怕是最初级的水浇地,只要在需要水的时候,给一点点浇灌,就足以让粮食产量超过2石,一些精耕细作,甚至有经验的,甚至可以达到三四石。

韩琦当然不可能奢望,在灵州这边,都是有经验的老农民,可是哪怕普通标准的3石,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量。

以昨天看到的施工进度,目前的进度很顺利,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绝大部分,特别是水渠和农田的开垦,进行的非常好。

灵州的农田,是在水渠之上,更重要的,只不过相对于水渠来说,难度不大,25万人,20万头牛马,马或许在持续作用之下,远不及耕牛,力量也不够大,可是速度快啊,一头牛一天最多2亩,可是两匹马一天轮换,却可以耕田20亩。

只不过,西北没有专门的马拉犁,虽然已经向大名府预定了,可是什么时候到,还不好说。

就算是用牛,一天2亩,20万头,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一天就是40万亩,500万亩,只不过是10天而已,韩琦丝毫不怀疑,开垦计划,将会获得圆满的成功。

500万亩的耕地有保证,沟壑也有保证,可以把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尽数的变成水浇地,那就意味着,500万亩的耕地,最少在增产上面,能够增产1000多万石,按照一个人一年6石的标准配备,500万亩的土地,就是,有了这些,灵州最少可以支撑150万左右的人口,其中甚至可以包括5万以上的驻军,

西北为什么承受能力这么小,就是因为粮食的问题,封建时代,没有一个可以保证的交通,千里出兵,只是后续军粮运送,就是一件难以逾越的难关,从汴梁到边关,不但耗费巨大,路上吃掉的粮食,就数倍于运输的粮食,而且最少也要快两个月才能够抵达。

庞大的后勤压力,不但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所付出代价巨大,时效性也不强。

有时候,明明很好的机会,白白的就错过了。

就拿辽夏之战来说,当时边关已经察觉到了西夏跟辽国的大打出手,可是边关压力巨大,如果不提前准备,根本没办法调动出兵的粮


状态提示:第四百章 不同际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