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战之三生传奇>第一百二十九章 相当充分的准备

这种探雷方式的优点是较为简单,士兵一学就会。 更新最快

理想状态下,只要插点足够密集,地雷探棒完整的覆盖扫过的区域,雷区便会变为坦途。

但实战中人总有失手,尤其是非专业的普通士兵,使用不够熟练,心里还有对地雷的恐惧。手一抖,就可能会漏过去几颗。

而这些漏网之雷,对之后放心通行的军队总会造成不少的伤害。

所以,地雷探知棒看着简单易行,可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效率低,精度差。即便大批士兵排成密集队形扫过雷场,也不能保证找到所有地雷。

那么,日本鬼子有没有更高技术的探雷装置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金属探测扫雷器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日本在一九三五年便研制出了九八式地雷探知机。

可这东西质量奇差,可靠性很低而且个头太大。虽然号称单人可背负但是参与测试的官兵认为这东西马驮着都嫌太重“皇军”士兵那小体格还真承受不了。

所以,那个大家伙可能刚在研究室内“减肥减负”完毕,还没应用到实际的战场上。

何况,现在游击队的埋雷的路数,根本不是正规的陆军地雷阵。

东一颗,西一颗,你在地下戳戳捅捅一两个钟头也不见得能找到几颗雷。但你要是敢大步前进,没准地雷就会找上敌人。

因此,面对地雷,敌人便陷入了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不扫雷吧,会被地雷炸;慢吞吞的扫雷,一米米的前进,乌龟爬的速度还想合击谁,还能抓到谁呢?

而对游击队和其他地方武装来说,制造地雷的数量是个问题,埋雷的手法则是一个要不断熟练、进步、巧妙的过程。

沈宸并不确切地知道鬼子是否有探雷器,也不知道鬼子将在什么时候使用。还有一点,他不能说得太多,脱离那个时代的知识,脱离自己的身份。

尽管如此,可沈宸还是采取了迂回的办法,尽量避免以后作战的被动。

比如对制造地雷的建议,小型化,多用瓶瓶罐罐,再装上尖利的碎石,不求炸死,只要炸伤。

还有就是对射击技术的训练,沈宸也越来越上心。

只要有那么几个枪法比较准的队员,再辅以他传授的伪装技巧,专打敌人派在前面的探雷工兵,也是阻止敌人破解地雷战的一个办法。

当然,如果是沈宸在,对付工兵,甚至狙杀军官,都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

可以说,敌人的应对招数还没使出来,这边在沈宸的带领下,至少他的这个小队就已经被灌输了预见的打法。

连续三天的破路,敌人并没有大举出动来阻止。这使得计划得以顺利实现,重新形成了一个缓冲地带,根据地的安全也多了层保障。

村民返家,重建房屋,恢复生产,这些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其实比打仗更多更忙。

游击队又扩充了,已经有了一百五六十人。主力部队要补充,要训练,警戒保护的任务便暂时由游击队承担起来。

沈宸倒是想回家歇歇,可犹豫了一番,还是留了下来,与队员们一起布置阵地,一起巡逻警戒。

要说游击队没了沈宸就玩不转,沈宸还没这么自大。可毕竟他的本事摆在那儿,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他在,总是一份很重要的力量。

打了这么多仗,杀了那么多人,要说沈宸不怕死,那并不是真的,尽管他认为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谁不怕死,除非是傻子。这没什么可丢人的,即便是最勇敢的人,也希望能够活着,难道不是吗?

沈宸偶尔想到这些,也会为自己找到心安的理由。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胆怯懦弱,起码对自己来说,绝对不是。

嘿嘿,游击队,只是名字而已。在自己潜移默化的建议和指导下,已经越来越有后世的特种作战的样子。

行动方式,工作方式,灵活程度,都与别的游击队或地方部队不尽相同。

等到这种模式所取得的效果显著起来,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进而得到认同,并推广开来。

其实,这才是沈宸的目的所在,他总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总觉得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当然,究其原因,还是他的接触面太窄,获得的信息量太少。他只看到了眼前的这片地方的变化,看不到更远的、更广阔的地方。

按照多米诺骨牌理论推算,如果一块牌比一块牌大,倒下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能推倒一座摩天大楼。

而最初的起因,则不会有人想到竟是那小小的一块骨牌。

在艰难的抗日战争中,特别是敌后战场,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鬼子,任何一种行之有效,或者说是取得了哪怕一点战果的新战术,无疑都会引起注意,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

比如地雷,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但简单易造,且在这片山区、半山区的地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多种多样的埋设方法,防不胜防的引爆方式,给敌人增添了很多的麻烦,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根据地在每次取得胜利后,都会有宣传,有战报。

而宣传和战报为了鼓舞民心士气,无疑起到了一种放大的作用,对于地雷和所取得的战果只会夸大,不会贬低。

抗日根据地有很多,互相借鉴学习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成功的战例,有效的战术,被传播出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九章 相当充分的准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